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每题2分,共10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序)
C.曾不知老之将至(竟)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C.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指兰亭)
B.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指上文提到的各种不同的人)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指上文所说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D.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指这次兰亭集会的学士们)
【小题4】下列全是作者产生“痛”或“悲”等感慨的原因的一组句子是(   )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形。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伏笔。
B.第二段写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面对着生与死,发出了痛惜的感慨。
C.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出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发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D.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的深远立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9-14 11:5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送陈经秀才序

宋欧阳修

①伊出陆浑,略国南,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隋炀帝初营宫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而号龙门者也。然山形中断,岩崖缺呀,若断若鑱。当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凡水之破山而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

②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捉鳖,可供膳羞。山两麓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③然洛阳西都,来此者多达官尊重,不可辄轻出。幸时一往,则驺奴从骑吏属遮道,唱呵后先,前傧旁扶,登览未周,意已怠矣。故非有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之适也。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

④修为从事、子聪参军、应之主县簿、秀才陈生旅游,皆卑且闲者。□相与期于兹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予方得生,喜与之游也,又遽去,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行。

(注)①伊出陆浑:伊水发源于陆浑县。
【小题1】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先介绍伊水与龙门山的地理形势。
B.然后交代“龙门”这一名称的由来。
C.接着指出此龙门非《禹贡》中的龙门。
D.最后想象夏禹凿开龙门山缺口的过程。
【小题2】第③段连用两个“然”字,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3】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因B.而C.则D.且
【小题4】这篇赠序“独辟蹊径,意味隽永”,请对此加以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0分)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心躁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芦苇的穗)。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上,而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百仞之渊临:对着
B.庶人不服庶人:百姓
C.巢非不也,所系者然也完:坚固:ZXXK
D.心躁也用:使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利生于高山
B.蟹六跪二螯蓬生麻中,不扶
C.羽为巢,而编之以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文者,太守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或师,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第一段文字的特点。
B.第一段的议论中心是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C.文章用“蒙鸠”系巢于芦苇之上,风至苇折卵破子死的比喻,说明人应该注意立身的方式。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组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环境的重要。
【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分)
(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之,使归赵。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节选自王世贞《葡相如完壁归赵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或欲相如去   引:领着
B.不如因而厚之     遇:对待
C.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 僇:通“戮”,杀
D.所以能赵者 完:保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王群臣相视而嘻  北寇往来其间
B.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军亲谓予何?
D.而十五城,秦宝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并告知秦王,璧已送回赵国。秦王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事实。蔺相如取得“完璧归赵”的胜利。
B.司马迁认为,蔺相如振奋起他的勇气,威力压倒了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声誉比泰山还重,他的智慧和勇气兼而有之。
C.王世贞着眼于形势大局,从秦赵两国利害关系入手,居高临下指摘历史人物活动的某些欠缺失策之处,顺理而成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D.王世贞用归结于天的说法,含蓄地表示虽然完璧归赵了,可是也不能说明蔺相如的做法正确,秦国没有进攻赵国,蔺相如也没有遭到灭族,这只是蔺相勇气的必然结果。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上,履巉岩,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吾与子之所共享用
B.洗盏酌重新
C.履巉岩,蒙茸拨开
D.掠予舟而西也向西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一毫莫取予乃摄衣
B.不知东方既白攀栖鹘危巢
C.飘飘如遗世独立凛其不可留也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掠予舟而西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甲文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乙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乙文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小题4】(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3分)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照玄上人诗集序
(明)刘基
予初来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则每见于言外。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后世太师职废,于是夸毗戚施之徒,悉以诗将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惛惛怓怓,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端焉
(原文有删改)
(注)①武库:收藏兵器的仓库。此喻其诗歌之富于才识,于各体制无所不能。②太师职废:指停止采诗。③夸毗戚施:指谄谀献媚之人。④惛惛怓怓:喧扰争吵。⑤诋訾(zǐ):诽谤。⑥梧槚:梧桐与山楸树,两者皆良木。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微斯人,吾谁与归
A.莫之先也
B.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C.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
D.故为序其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