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个2分,共12分)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瑟(敲鼓)
B.于是秦王不(愉快)
C.相如车避匿(调转)
D.相如虽,独畏廉将军哉(愚笨、拙劣)[]
【小题2】下列句子加线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奏盆缻秦王,相娱乐斧斤时入山林
B.且相如贱人不闻诗书之训
C.蔺相如止之而死付之度外矣
D.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且庸人尚
A.而不者,未之有也
B.安能豪杰之流
C.而学于师
D.行露宿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5-22 02:58: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1分)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者,其名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而彭祖乃今以久特 闻:闻名
B.未有知其者 修:美好的样子
C.此小大之也 辩:同“辨”,分辨
D.乎内外之分 定:认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2分)
A.其名鲲 自令放
B.奚以知其也日影反照,室始洞
C.五百岁为春 但刘病日笃
D.有鱼置杯则胶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2分)
A.而一国者B.故述往事,来者
C.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D.太上不
【小题4】下列各项中,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大志辩”,“小”和“大”是有区别的,但从全文看,“小”和“大”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差异,都“有所待”。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是对偶,本节其他的句子整散结合,富有变化,有节奏感。
C.在表现手法上,注意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形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时,学鸠以轻蔑的口吻来责问对方鹏,这种狂妄无知的特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D.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四种人,宋荣子“犹然笑之,说明他做到了无功无名,已经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论慎终(节选)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假令内安,必有外扰。当今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魏征对曰:“自古已来,元首股肱不能备具,或时君称圣,臣即不贤,或遇贤臣,即无圣主。今陛下明,所以致治。向若直有贤臣,而君不思化,亦无所益。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人君为善者,多不能坚守其事。汉高祖,泗上一亭长耳,初能拯危诛暴,以成帝业,然更延十数年,纵逸之败,亦不可保。何以知之?孝惠为嫡嗣之重,温恭仁孝,而高帝惑于爱姬之子,欲行废立,萧何、韩信功业既高,萧既妄系,韩亦滥黜,自余功臣黥布之辈惧而不安,至于反逆。君臣父子之间悖谬若此,岂非难保之明验也?朕所以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惧,用保其终。”
贞观九年,太宗谓公卿曰:“端拱无为,四夷咸服,岂朕一人之所致,实赖诸公之力耳!当思善始令终,永固鸿业,子子孙孙,递相辅翼。使丰功厚利施于来叶,令数百年后读我国史,鸿勋茂业粲然可观,岂惟称隆周、炎汉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房玄龄因进曰:“陛下撝挹之志,推功群下,致理升平,本关圣德,臣下何力之有?惟愿陛下有始有卒,则天下永赖。”太宗又曰:“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业,何得不善始慎终耶!”(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十·论慎终》)
【小题1】对于加点字下列各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感化,打动
B.何以之知:得出结论
C.朕端拱无为端拱:继承帝业
D.朕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观:阅读
【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言文知识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小题4】【小题5】下列对于文言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善始易,善终难。做一件事情,开头做好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善始善终,治理国家也是如此。
B.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业初期,往往能够励精图治;承平日久,便难免骄奢放纵,导致败亡。
C.唐太宗从汉高祖、汉惠帝等真正实例进行论述,进一步说明当权治国的人应该时刻居安思危。
D.国家周边的少数民族都臣服归顺了,不只是太宗一个人的能力,更加得益于各位大臣的辅佐。
【小题6】【小题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2)君臣父子之间悖谬若此,岂非难保之明验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
曾 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②衋xì:悲伤苦痛。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者得致其严:威严
B.故虽恶人,皆务铭勒:刻
C.有名于实侈:超过、多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私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3分)
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
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
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
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3分)
(2)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3分)
(3)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3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行传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感二鸟赋并序

韩愈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己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过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呃,曾二鸟之不如;汩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策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潼关出,息于河之  阴:水的北面
B.不干戈耒耜  识:知道,懂得
C.且明夫遭时者 遭时:遇到好时机
D.出国门而东 骛:奔驰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仰望天子之光明    险远,则至者少
B.反得蒙采擢荐进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盍求配古人 辇来
D.惟得之不能 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作者的经历以及此时的心境等内容,表明作者是带着怀才不遇的心情离开长安的。
B.在文中,作者揭露了一种社会现实:封建统治者搜集稀罕之物供自己享乐,谗佞的官员到处搜夺珍奇异物进献给朝廷,以求得皇帝的宠幸。
C.作者离开长安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他在京城里连生存都成问题,借此表明了他的坎坷遭遇和愤激之情。
D.“庶无羡于斯类”表明作者并不是真的要和鸟相比,不想像鸟那样“蒙恩而入幸”,被人当作玩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菜官,使使者进于天子。”
(2)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