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顺民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①,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②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歧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憔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肢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
【注】 ①桑林:古地名,传说是汤祭祀神的场所。②枥:压挤。枥手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再拜稽首而曰 辞:辞谢
B.得民心则于千里之地贤:胜过
C.群臣,服剑臂刃释:放走,遣散
D.身不安枕席,口不厚味甘:甘甜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下养百姓,来其心/家叔余贫苦
B.以视孤寡老弱渍病/背负青天,而莫夭阏
C.残吴二年霸/举世非之不加沮
D.得民心则贤千里之地/州司临门,急星火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君王顺依民心的举措的一组是(  )
①汤乃以身祷于桑林 ②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③文王再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 ④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⑤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⑥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历史上商汤以自己的身体作牺牲为民求雨的事例,说明汤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
B.文王辞去纣封给他的千里之地,为民请除炮烙之刑,一心要换取民心,其目的在于得到民心。因此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C.文章重点叙述了越王勾践“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终于“残吴二年而霸”的事例,旨在说明只有“先顺民心”,方可“功名成”,以及“以德得民心”的道理。
D.本篇文章继承了孟子荀子重视民众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民心的重视,在今天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3分)
(2)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4分)
(3)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7-16 05:50: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抚州颜鲁公祠堂记
曾巩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公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所构,连辄斥。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代宗时,与元载争论是非,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又辄斥。杨彦、卢杞既相德宗,益恶公所为,连斥之,犹不满意。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是时公年七十有七矣。
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当公之开土门,同日归公者十七郡,得兵二十余万。由此观之,苟顺且诚,天下从之矣。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小人继续任政,天下日入于弊,大盗继起,天子辄出避之。唐之在朝臣,多畏怯观望。能居其间,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盖未有也。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则天下一人而已,若公是也。公之学问文章,往往杂于神仙、浮屠之说,不皆合乎理,及其奋然自立,能至于此者,盖天性然也。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与。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
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顾回隐,以市于世,其可乎?故孔子恶鄙夫不可以事君,而多杀身以成仁者。若公,非孔子所谓仁者欤?
今天子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知抚州聂君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抚州林君,相与慕公之烈,以公之尝为此邦也,遂为堂而祠之。既成,二君过予之家而告之曰:“愿有述。”夫公之赫赫不可尽者,固不系于祠之有无,盖人之向往之不足者,非祠则无以致其至也。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欤!今州县之政,非法令所及者,世不复议。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为御史唐所 构:图谋
B.载欲有所蔽   壅:蒙蔽
C.自此至公殁,三十年   垂:接近
D.闻其足以感人 烈:忠烈事迹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颜真卿因为触犯杨国忠而被贬为平原太守,但当安禄山叛乱后,他仍然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叛军的后路,使叛军不能“直窥潼关”。
B.聂、林二人能建祠纪念颜公,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真可以说是表达了颜公的心志。
C.在朝中大臣大多畏缩观望的情况下,能有一次得罪当世权臣,因此而丢官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但颜真卿却能再三忤于世而不悔。
D.孔子厌恶那些浅陋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而像颜公,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
【小题3】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
(2)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小题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颜鲁公的形象特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元 略
略生( )岐嶷,幼则老成。博洽群书,好道不倦。神龟中,为黄门侍郎。元乂专政,虐加宰辅。略密与其兄相州刺史中山王熙欲起义兵,问罪君侧。雄规不,衅起同谋。略兄弟四人并罹涂炭,唯略一身逃命江左
萧衍素闻略名,见其器度宽雅,文学优赡,甚敬重之。谓曰:“洛中如王者几人?”略对曰:“臣在本朝之日,承乏摄官。至于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鸳鸾接翼,杞梓成阴。如臣之比,赵咨所云:车载斗量,不可数尽。”衍大笑。( )封略为中山王,食邑千户,仪比王子。又宣城太守,给鼓吹一部,剑卒千人。略为政清肃,甚有治声。江东朝贵,侈于矜尚,见略入朝,莫不惮其进止。寻迁信武将军,衡州刺史。
孝昌元年,明帝宥吴人江革,请略归国。江革者,萧衍之大将也。萧衍谓曰:“朕宁失江革,不得无王。”略曰:“臣遭家祸难,白骨未收,乞还本朝,叙录存没。”因即悲泣。衍哀而遣之。乃赐钱五百万,金二百斤,银五百斤,锦绣宝玩之物,不可称数。亲帅百官送于江上,作五言诗赠( )百余人。凡见礼敬如此。
比略始淮,明帝拜略侍中、义阳王,食邑千户。略至阙,诏曰:“侍中义阳王略,体自藩华,门勋夙著,内润外朗,兄弟伟如。既见义亡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往虽弛担为梁,今便言旋阙下,有志有节,能始能终。方传美丹青,悬诸日月。略前未至之日,即心立称,故封义阳。”进尚书令,仪同三司,领国子祭酒,侍中如故。
略从容闲雅,本自天资,出南入北,转复高迈。言论动止,朝野师模。建义元年薨于河阴。赠太保。谥曰文贞。
(选自《洛阳伽蓝记·追先寺》,有删节)
【注】①岐嶷:形容幼年聪慧。②洛中:指北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雄规不,衅起同谋就:成功
B.又宣城太守除:授予官职
C.比略始淮济:渡,过河
D.进尚书令寻:找寻,摸索
【小题2】将文言文虚词填入下列句中括号,正确的一项是(   )
⑴略生(  )岐嶷,幼则老成。
⑵(  )封略为中山王,食邑千户,仪比王子。
⑶作五言诗赠(  )百余人。
A.⑴而⑵乃⑶者B.⑴乃⑵乃⑶之
C.⑴而⑵因⑶之D.⑴乃⑵因⑶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略嫉恶如仇。独揽朝政的元乂暴虐地杀死了辅政大臣后,元略与哥哥元熙打算举义兵追究元乂的罪行,但没有成功。
B.元略十分谦虚。在与萧衍的交谈中,他说北魏人才众多,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可多到用车子装、用斗去量,无法数清楚。
C.元略有才学,有政绩。他广博通晓各种书籍,学问渊博,回到北魏,处理政事清廉简肃,在政绩上很有声名。
D.元略念家重感情。在梁朝做高官的他,完全可以不必回到北魏,可是他念亲人的白骨还没有掩埋,还想和活着的人叙旧,还是决定回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略兄弟四人并罹涂炭,唯略一身逃命江左。(3分)
(2)江东朝贵,侈于矜尚,见略入朝,莫不惮其进止。(3分)
(3)言论动止,朝野师模。(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划线字翻译错误的是( )
A.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 南边
B.非常之观 非同寻常
C.夫以近,则游者众 平坦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字
【小题2】下列各项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入   更相枕
B.而人之所罕至 风雨兴
C.人为可讥 取之于蓝而青
D.来记之者已少 锲舍之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紧承上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开启下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小题4】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告诸子及弟侄
范仲淹
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已早世,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
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尚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以入家庙乎?
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
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固得免祸。
大参到任,必受知也。惟勤学奉公,勿忧前路。慎勿作书求人荐拔,但自充实为妙。将就大对,诚吾道之风采,宜谦下兢畏,以副士望。
青春何苦多病,岂不以摄生为意耶?门才起立,宗族未受赐。有文学称,亦未为国家所用,岂肯循常人之情,轻其身丧其志哉
贤弟请宽心将息,虽清贫,但身安为重。家间苦淡,士之常也,省去冗口可矣。请多著功夫看道书,见寿而康者,问其所以,则有所得矣
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只与同官议,莫与公人商量,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汝看老叔自来如何,还曾营私否?自家好,家门各人好事,以光祖宗。 
注:①爨:烧火做饭。②大参:当是作者子侄中某人名字。③大对:这里指殿试。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 甘旨:辛酸苦楚
B.岂不以摄生为意耶   摄生:保养身体,养生
C.贤弟请宽心将息     将息:调养,将养休息
D.省去冗口可矣 冗口:谓吃闲饭的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
B.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
C.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
D.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非常重视亲情宗族。认为宗族血缘关系不分亲疏,族中缺衣少食者,他都给予周济。
B.范仲淹教诲子弟勤学奉公。读书人不应该通过请人推荐的方式求取功名,充实自己才是关键。
C.范仲淹叮嘱亲人注重养生。生活平淡是士人的正常状态,不忧家贫,注重健康,提倡安贫乐道。
D.范仲淹告诫子孙为官清廉。做官要保持清廉之心,不经营私利,也不纵容亲友借势经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文学称,亦未为国家所用,岂肯循常人之情,轻其身丧其志哉!
⑵请多著功夫看道书,见寿而康者,问其所以,则有所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