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州山水图记
李蟠
①自昔名贤出典一郡,政教旁洽,风移俗易,士歌于庠,农乐于野,商贾辐辏于市,一时之气象迥殊,而境内之城郭山川亦觉顿异。是故人为地重而地以人名,如青州因富郑公而传,随州因刘长卿而著,徐州因苏端明
②而益显。无他,重其人因重其地也。
今去端明六百余年矣。昌邑曦翁姜老父台
③来守兹土,下车之日,登黄楼西望苏堤,慨然遐想:
山川犹故,人物已非,昔之河平诸绩,其轶事犹有乎?苟以实心而行实政,安在古今人不相及哉!用事次第修举,庶政聿修,期月而化,行三年而大治。迄今七载,有如一日。偶于政暇时,觞客于放鹤亭上。座客有画者,因笑谓之曰:“而不见夫群山矗起,而河贯其中者乎?民多剽悍,吾其柔之。而不见夫九里崇冈,韩淮阴之壁垒如在;鸡鸣峻岭,张子房之箫声犹昨乎?吾与父老共太平久矣,休养生息,固将乐其乐也。而不见夫奎阁焕于东隅,奎峰峙于南岸,秀映文曲者乎?富而后教,子弟之率,吾望之久矣。君其为我图之。”
图成,举以示余,余披图而拜曰:“
吾有以知公之志矣。尝读苏端明守徐时上皇帝书,全徐形势了若指掌。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其所以筹画而安全之者,必更有出端明意计之所未及,则今日丹青尺幅,其即为异日对扬之先资可乎?”因援笔而为之记。
(选自《徐州市志》,有删改)
注:①李蟠:徐州人,清康熙三十六年状元。 ②苏端明:苏轼。③姜老父台:姜焯,昌邑人,清康熙五十一年起任徐州知府。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移俗易 改变 |
B.今去端明六百余年 距离 |
C.行三年而大治 治理得好 |
D.余披图而拜 穿、穿戴 |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歌于庠 不拘于时 |
B.苟以实心而行实政 苟以天下之大 |
C.君其为我图之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D.因援笔而为之记 因河为池 |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
B.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
C.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
D.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蟠指出,徐州知府姜焯注重政风教化,经过精心治理,徐州百姓安居乐业,商业十分繁荣,短短数年,气象一新。 |
B.李蟠认为,一个地方会因一个人而出名,比如青州因为富郑公而出名、随州因为刘长卿而出名、徐州因为苏东坡而出名。 |
C.姜知府凭借诚心,施行仁政,故政务处理及时得当,很快就实现政风教化,最终达到了古今之人不能及的治理高度。 |
D.李蟠认为,姜焯命人绘制徐州山水图,体现了他对徐州治理的用心,此图也可以作 |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犹故,人物已非,昔之河平诸绩,其轶事犹有乎?
(2)吾有以知公之志矣。尝读苏端明守徐时上皇帝书,全徐形势了若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