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胡贸棺记
(明)唐顺之
书佣胡贸,龙游人,父兄故书贾。贸少乏资,不能贾,而以善锥书往来诸书肆及士人家。
余不自揆,尝取《左氏》、历代诸史及诸子大家文字,所谓汗牛充栋者,稍删次之,以从简约。既披阅点窜竟,则以付贸,使裁焉。始或篇而离之,或句而离之,甚者或字而离之。其既也,篇而联之,句而联之,又字而联之。或联而复离,离而复联。错综经纬,要于各归其类而止。盖其事甚淆且碎,非特他书佣往往束手,虽士人细心读书者亦不能为此。贸于文义不甚解晓,而独能为此,盖其天窍使然。余之于书,能及古人蚕丝牛毛之万一,而贸所为,则蚕丝牛毛事也。
贸平生无他嗜好,而独好酒。佣书所得,钱无少多,皆尽于酒。所佣书家,不问佣钱,必问:“酒能厌否?”贸无妻与子,佣书数十年,居身无一垄之瓦,一醉之外,皆不复知也。其颛若此,宜其天窍之亦有所发也。
予年近五十,兀兀如病僧,益知捐书之乐,视向所谓披阅点窜若雠我者。盖始以为甘而味之者也甚深,则觉其苦而绝之也必过,其势然也。余既不复有所披阅点窜,贸虽尚以佣书糊口诸士人家,而其精技亦虚闲而无所用。然则古所谓不能自为才者,岂独士之遇世然哉!此余与贸之相与,始终可以莞然而一笑者也。予既不复有披阅点窜,世事又已一切无所与,则置二杉棺以待长休。贸无妻与子,无一钱之畜,死而有棺无棺不可知。念其为我从事久也,亦以一棺畀之,而书此以为之券云。呜呼,百余年后,其或行于世,而又或偶有好之者,慨然追论其故所删次之人,则余之勤因以不没,而贸乃无以自见,是余专贸之功也。余之书此,亦以还功于贸也。虽然,余既以披阅点窜为雠,而岂欲后人又以披阅点窜知余也哉。
【注】①锥书:连缀编排。②点窜:修整字句;润饰。③错综经纬:纵横交错,规划结构。④蚕丝牛毛:喻多而细密。⑤颛:同“专”。⑥天窍:天生的悟性。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不自揆揆:度量、揣度
B.觉其苦而绝之也必过绝:断绝、摒弃
C.岂独士之遇世然哉遇:对待、对付
D.亦以还功于贸也功:功劳、功绩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稍删次之,以从简约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①而独能为此②天柱高而北辰远
C.①无一钱之畜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追论其故所删次之人②其人居远未来
【小题3】下列句子全都是作者写作此记的缘由的一项是(   )
①以善锥书往来诸书肆及士人家 ②贸于文义不甚解晓,而独能为此 
③居身无一垄之瓦,一醉之外,皆不复知也   ④古所谓不能自为才者,岂独士之遇世然哉
⑤念其为我从事久也,亦以一棺畀之 ⑥贸乃无以自见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虽士人细心读书者,亦不能为此。
(2)居身无一垄之瓦,一醉之外,皆不复知也。
(3)而贸乃无以自见,是余专贸之功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9-23 10:38: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齐宣王见孟子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其上矣。不得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天下,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体?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君臣相说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得,则其上矣(非:认为……非,即埋怨。)
B.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忧:以……为忧。)
C.天子诸侯曰巡狩(适:刚刚。)
D.为我君臣相说之乐(作:创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得非其上者,非也吾何修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B.然而不王者,未有也为我作君臣相说
C.乐以天下,忧天下吾王不游,吾何
D.齐宣王见孟子雪宫景公悦,大戒
【小题3】下列选项全属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一项是
①无非事者 ②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③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④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⑤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先承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后借题发挥,提出了为民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
B.文章第3段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目的是塑造齐相燕子机制灵活和善于雄辩的形象。
C.晏子先引用谚语肯定君主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接着,晏子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与治国相结合的,而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
D.孟子主要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4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节选自《陈情表》)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①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分)
②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菜园院佛殿记
曾巩
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捃摭①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卷十七)
注:①捃摭:采取,采集。
【小题1】【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菜园有籍于尚书    籍:登记   子本相侔 侔:相等
B.而即其处立寝庐    即:立即   吾未晡食 晡食:午饭
C.期月而用以足 期:整、满(年、月) 比得软脚病   比:近来
D.为教化之渐 渐:熏陶    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向
【小题3】【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佛殿的菜园原来是一片荒地,草木满地,牛羊践踏,也没有可以住人的房屋。
B.菜园院佛殿主要是僧众们向民间化缘募捐建成的,是菜园院耗资最多的建筑。
C.佛法之所以被天下人推重,就在于他们善于注重细节,愿意接受一切赞助。
D.作者写这篇记,不单表彰了佛家的才智,也反思了儒家之道不再通行的根源。
【小题5】【小题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
(2)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小题7】【小题8】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鸣机夜课图》记

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馀,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母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既而摩铨顶曰:“好儿子!尔他日何以报尔母?”

记母教铨时,组紃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历四十昼夜,无倦容。外祖母濒危,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他日婿归,为我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其善诱之!”语讫而卒。

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及铨,偕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间。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必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妇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

注:①夏楚:戒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盘罍间未尝有俭色 俭色:不丰盛的情况
B.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  夜分:半夜
C.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  女子:你的儿子
D.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  母女:母亲和媳妇
【小题2】比较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意阿丈有此女 ②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③鸡鸣卧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A.①与②的“乃”相同,③与④的“焉”不同。
B.①与②的“乃”相同,③与④的“焉”也相同。
C.①与②的“乃”不同,③与④的“焉”相同。
D.①与②的“乃”不同,③与④的“焉”也不同。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吾母“贤良美德的一组是( )
①吾母脱簪珥,治酒浆 ②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  ③好儿子!尔他日何以报尔母  ④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  ⑤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⑥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
A.①③⑤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记叙了母亲平凡而辛勤的事迹,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B.选文中所写母亲对父母孝、对子女慈、相夫教子等,虽然都属于传统道德的范围,但仍具有现实意义。
C.本文作者叙述母亲诸多琐事,用铺叙手法,再加上一些感情浓烈的语词,因而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极为具体化。
D.文中的细节描写有点睛之妙,比如“先外祖长身白髯”一段中,外祖父的得意,母亲的聪颖,以及父女间融洽的亲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题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译文:
(2)或怒,不听,则必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译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苦斋记 
刘基
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有删改)
【注释】①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②窊(wā):低洼地。③陨箨(tuò):落下的笋壳。蓺(yì):种植。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外而臼中岸:水边的陆地。
B.野蜂其间巢:巢穴
C.能积热已:止,治,消
D.必重褥,食必珍美寝:卧室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植物中人知乐为乐
B.剑溪之水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C.人知乐之为乐,不知苦之为乐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李苦存乃欲生劫之
【小题3】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了苦斋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读,从而说明了苦斋命名的由来及意义。
B.文章介绍了匡山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在这无所不“苦”的环境下,主人却乐在其中。
C.文章结尾议论意在明确:人们的“苦乐观”与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更深一层说明了命名“苦斋”的深意。
D.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小题4】将下列三句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小题4分)
(1)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2)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
(3)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七门庙记
(宋)刘攽
嘉佑二年,予为庐州从事,始以事至舒城,观所谓七门三堰者。问其居人,其溉田几何?对曰:“凡二万余顷。”考于图书,实魏扬州刺使刘馥所造。自魏至今七百有余年矣。予于是叹美其功。
后二年,校书郎包君廓为县主簿,尝与予语及之。包君谓予曰:“馥信有功,然吾问于耆老,而得羹颉侯信焉。初,汉以龙舒之地封信为列侯。信乃为民浚畎浍以广溉浸。信为始基,至馥时废而复修耳。昔先王之典,有功及民则祀之。若信者,抑可谓有功者乎?然吾恨史策之有遗,而怜舒人之不忘其惠也。今我将为侯庙祀之,而以馥配,子幸为我记之焉!”予因曰:“诺!”
顷之,包君以书告曰:“庙谨毕事。”予曰:“昔高帝之起,宗族昆弟之有才能者,若贾以征伐显,交以出入传命谨信为功。此二人者,裂地为王,连城数十。代王喜以弃国见削,而子濞以力战王吴。独信区区仅得封侯,而能勤心于民,以兴万世之利。其惠爱岂与贾、濞相侔哉!夫攻城野战,灭寇屠邑,是二三子之所谓能杀人者也。夫辟地垦土,使数十万之民世世无饥馁之患,所谓养人者。于以相譬,犹天地之绝悬也。然而贾、濞以功自名,信不见录,岂杀人易以快意,养人不见形象哉!周公之书曰:民功曰庸。藉使信生当周公之世,其受赏非贾、濞之所敢望也。虽然,彼贾、濞之死泯灭无闻久矣,而信,至今民犹思而记之,此所谓得乎丘民。而世之宠禄,当时则荣,没则已焉者乎。夫事有可继之道,不必肇于己,而后为功也。若刘刺史起于三国乱亡之余,蒸庶扫地,顾独以农为先,事功一立,迄今长存,虽曰修复,是可谓功矣。”予既嘉包君之能徇于民,使侯信之美不忘,及其建祀合于先王之法,于是书之,遂以为记。(选自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艺文》)
(注释)①羹颉侯信:羹颉侯刘信,刘邦长兄之子。②畎浍(quǎn kuài):田间灌溉水渠。③相侔:相等同。侔(móu),相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馥有功信:诚信。
B.然吾史策之有遗恨:遗憾。
C.而舒人之不忘其惠也怜:喜爱。
D.养人不见形象哉形象:犹“形迹”。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始事至舒城②臣险衅,夙遭闵凶
B.①信为民浚畎浍以广溉浸②瞻衡宇,载欣载奔
C.①宗族昆弟有才能者②人又谁能以身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①没已焉者乎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小题3)下列有关文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Ⅱ卷(选择题共114分)
四、(28分)
A.文章在叙述并赞美了西汉羹颉侯刘信辟地垦土、勤心为民,首建舒城七门水利工程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澄清了一个被长期误传的事实。对贪功夺美,夸大自己的贡献的魏刺史刘馥予以了揭露。
B.舒城县主簿包廓在弘扬前人的惠政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考证了七门堰的首建者,二是为刘信、刘馥建庙立祀,三是诚请作者写记永志。
C.从文中反映的信息来看,汉初四分天下是按功论封,这个功主要是征伐平定之功,而刘信在这方面功小,所以只封得列侯。但作者却从“七门三堰”对后世吏治的启迪和警示上提出了以是否惠泽人民为尺度的功劳观,这是难能可贵的。
D.本文以叙述为铺垫,以议论为主体。其叙事以作者陆续了解七门堰历史的过程为线索,语言简洁,叙事清楚;其议论,则联系汉初宗室王族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借题发挥,以此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信为始基,至馥时废而复修耳。(4分)

(2)代王喜以弃国见削,而子濞以力战王吴。(4分)

(3)夫事有可继之道,不必肇于己,而后为功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