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兰亭集序》,完成后面各题(每题2分,共计4分)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故叙时人列:依次
B.不能之于怀喻:明白
C.亦将有感于文斯:这、此
D.文嗟悼临:将要
【小题2】下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每览昔人兴感由    ②不能喻于怀
③月出于东山上 ④纵一苇所如
A.①④/②/③B.①③/②/④C.①/③/②④D.①②/③/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19 09:5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园诗存》序
清姚鼐
昆明钱侍御沣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不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己。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
【注】①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书画家。乾隆年间进士,官至侍御。②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③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
B.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
C.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
D.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州师令君范”,按照古代称谓习惯,这个人是赵州人师范县令,“赵州”是其籍贯,“师”是其姓,“令君”是其官职,“范”是其名。
B.“擢”,文中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左迁”等。
C.“辛卯”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干支指天干和地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会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参加考试的为各省乡试考中的举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沣性格刚直不阿。和珅掌权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巴结和珅,通过走他的门路得到提拔重用,只有钱沣敢于用奏章向皇帝揭发和珅的罪行。
B.钱沣很受皇帝信任。乾隆皇帝一向了解钱沣正直贤良,知道他不会诬陷别人,于是加以重用,把军机处很多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去办理。
C.钱沣的遭遇令人惋惜。本文着重记述了钱沣与权臣和珅的斗争,作者哀叹他不能等到公论天下大白之时而死,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
D.钱沣去世时,儿子年幼,诗集散失,经他人收集得到其诗一百多首,抄录成两卷。因钱沣曾自号“南园”,所以其诗集就称为《南园诗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不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
(2)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
(乙)
昔伍子胥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
(节选自《录异记·异水》)
(注释)①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间尊之为“潮神”。
【小题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其远出海门()
(2)昔伍子胥谏吴王()
(3)其子曰()
【小题2】下列句中的“为”与“海涌银为郭”中的“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何遽不福乎?B.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活板
C.不足外人道也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
【小题3】(小题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B.“方其远出海门”和“戒其子日”中的“其”所指不同,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
C.甲文作者在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时,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表现出来。
D.乙文作者用“怒”形容浙江之潮,目的不仅在于表现浙江之潮的壮观,也借此隐含了伍子胥的愤怒。
【小题5】(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