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送陈经秀才序

[宋]欧阳修

①伊出陆浑,略国南,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隋炀帝初营宫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而号龙门者也。然山形中断,岩崖缺呀,若断若鑱。当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凡水之破山而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

②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捉鳖,可供膳羞。山两麓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③然洛阳西都,来此者多达官尊重,不可辄轻出。幸时一往,则驺奴从骑吏属遮道,唱呵后先,前傧旁扶,登览未周,意已怠矣。故非有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之适也。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

④修为从事、子聪参军、应之主县簿、秀才陈生旅游,皆卑且闲者。□相与期于兹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予方得生,喜与之游也,又遽去,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行。

(注)①伊出陆浑:伊水发源于陆浑县。
【小题1】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先介绍伊水与龙门山的地理形势。
B.然后交代“龙门”这一名称的由来。
C.接着指出此龙门非《禹贡》中的龙门。
D.最后想象夏禹凿开龙门山缺口的过程。
【小题2】第③段连用两个“然”字,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3】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因B.而C.则D.且
【小题4】这篇赠序“独辟蹊径,意味隽永”,请对此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03:4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驲至黎阳。时李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鉅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祗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鉅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爵位的最末等。秦以后,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B.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是表尊敬,也有请罪之意。
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下辖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为加官,唐以后为散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极具才华,通贯书术。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促召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但是未被采用。
B.魏征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的部下李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魏征敢于直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征事先离间李建成的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D.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依据实情处理问题,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室都没有,太宗用建自己小殿的材料为他建造正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
(2)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祗取空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背参军,数赋颂,因言:“臣自七岁辞,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今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忍弃之?”

会禄山乱,甫避走三川。肃宗立,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客罪故,罢宰相。甫上疏言:“罪,不宣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称:“琯,宰相子,有大臣体,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以客罪故罢宰相。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数:多次
B.臣自七岁辞,且四十年  属:归属
C.罪,不宜免大臣 细:微小
D.左右其母,奔救得止    白:告诉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琯客罪故,罢宰相   武世旧,待甫甚善
B.自七岁属辞,四十   甫谢,
C.陛下果委相之 好论天下大事,高不切
D.唑下忍弃之 观深念主忧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少时家贫,科举不中,后因赋文被赏识。皇帝称赞他文风“沉郁顿挫,随时敏给”,可及扬雄、枚皋。
B.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之交。房琯获罪时,他挺身而出,上疏劝谏,不顾安危,在皇帝面前反复为房琯求情。
C.杜甫一生漂泊贫困,秦州时甚至负薪拾橡栗自给。流寓蜀地,幸得好友严武接济。严武死后,他辗转于梓、夔之间。
D.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加约束,也因此被严武怀恨在心。后来严武心起杀意,幸得严母解劝才得幸免。
(4)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河西尉    
若今执先臣故事
臣叹其功名未    
圣心
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游鯈亭记

欧阳修

①禹之所治大水,岷山导江,其一也。江出荆州,合沅、湘,合汉、沔,以输之海,其为汪洋诞漫,蛟龙水物之所凭,风涛晦冥之变怪,壮哉,是为勇者之观也。

②吾兄晦叔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困于位卑,无所用以老,然其胸中亦已壮矣。

③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今吾兄家荆州,临大江,舍汪洋诞漫壮哉勇者之所观,而方规地为池,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何哉?盖其击壶而歌,解衣而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鯈亭”。

注 ①游鯈(tiáo):游动的白色小鱼。②诞漫:广阔无垠。③击壶而歌:语出《世说新语》:“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小题1】第①段“其为汪洋诞漫”中的“其”指  。(用现代汉语回答)
【小题2】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联系全文,对第③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首强调,在一般人意识里,“壮者”不必登上高山临近大河,就能体会山水之乐。
B.欧阳晦叔家居荆州,“临大江”,却“规地为池,方不数丈”,这种选择,令人赞叹。
C.本段突显“壮”“勇”“乐”“适”等关键字眼,运用对照手法,文气流畅,脉络清晰。
D.作者认为欧阳晦叔与享受濠梁之乐的庄周的人生旨趣相通,故名其亭曰“游鯈亭”。
【小题4】用一句话概述本文主旨。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盖其击壶而歌,解衣而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少贱。以猎为事。居乡里,见班白提学者必代之。性好燕,家无需积。隋大业。有赋帅左才相,自号博山公,据齐郡之长白山,子通归之以我力为才相所重。有乡人陷于贼者,必全护之,时诸贼皆残忍,唯子通独行仁,由是人多归之,未半岁,兵至万人。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绝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子通拥其余众奔海陵,得众二万,自称将军初,宇文化及以隋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子通率师击之。棱南求救于沈法兴,西乞师于杜伏威,二人各以兵至,伏威电清流。法兴保杨子,相去数十里间。子纳言毛文深进计,募江南人为部曲,诈为法兴之兵,夜袭伏威。伏威不悟,恨法兴之侵已,又遣兵袭法兴。二人相疑,莫敢先动。子通遂得尽锐攻陷江都,陈检奔于伏威。子通入据江都,尽虏其众,因即皇帝位,国称吴,建元为明政。丹阳贼帅乐伯通率众万余来降,子通拜尚书左仆射。更进击法兴于座亭,斩其仆射蒋元超,法兴弃城宵遗,有晋陵之地获法兴府檬李百药,引为内史侍郎,使典文输;以法兴尚书左丞股为太常卿,使掌礼乐。由是隋郡县及江南人士多归之。后伏威遣辅公拓攻陷丹阳,进溧水。子通击之反为公拓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东至会稽,南至于岭,西距宣城,北至太湖,尽有其地将王几,杜伏威遣其将王雄诞攻之,大战于苏州。子通败绩,穷蹙请降,伏威执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厚。
(选自《旧唐书·卷五十六·李子通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道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B.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C.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D.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曲”是中国古代军队的建制单位,军中有部,部下有曲,后来泛指军队。
B.“侨”原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礼仪等,文中指超越自己身份登上帝位。
C.“建元”既可指每年纪历的开始,也可指开国后第一次建立的年号,文中指后者。
D.“礼乐”原指周公所制贵族政治生活准则文中指贵族学习的古代六艺中的礼和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通自小贫贱,乐于助人。他早年从事捕鱼打猎,在乡里看到老人提着东西,一定要帮他们,家里也没有积蓄的财产。
B.李子通勇武有力,为人仁义。他被叛军抓住而归顺其首领左相才,因为有武力而被赏识,他全力保护被叛军抓住的乡人,人们多愿归顺他。
C.李子通善纳下言,用兵巧妙。他接受毛文深的进言,招募江南人,诈称沈法兴的军队,夜袭杜伏威,造成二人之间的耗斗,自己有机会占据江都。
D.李子通不计前嫌,任人唯能。他重用自己的敌人沈法兴的部下李百药和殷芊,隋朝地方以及江南的很多人才都愿意归顺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绝准,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
(2)子通败绩,穷蹙请降,伏威执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甚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集贤校理丁君墓表(节选)
欧阳修
君讳宝臣,字元珍,姓丁氏,常州晋陵人也。其为人外和怡内谨立,望其容貌进趋,知其君子人也。居乡里,以文行称。少孤,与其兄笃于友悌。兄亡,服丧三年,曰:“吾不幸幼失其亲,兄,吾父也。”
君治州县,听决精明,赋役有法,民畏信而便安之。其始治剡也如此,后治诸暨,剡邻邑也,其民闻其来,欢曰:“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由是所至有声。及居阁下,淡然不势利动其心,未尝走公卿;与诸学士群居恂恂,人皆爱亲之。
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而岭外尤甚。其山海荒阔,列郡数十,皆为下州,朝廷命吏,常以一县视之,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一日智高乘不备,陷邕州,杀将吏,有众万余人,顺流而下,浔、梧、封、康诸小州所过如破竹。吏民皆望而散走,独君犹率羸卒百余拒战,杀六七十人,既败,亦走。
初,贼未至,君语其下曰:“幸得兵数千人,伏小湘峡,扼至险,以击骄兵,可必胜也。”乃请兵于广州,九请,不报。又尝得贼者一人,斩之。
贼既平,天子君尝请兵不得,又能拒战杀贼,故他失守者皆夺两官,而君夺一官。已而知其贤,复召用。以治平四年四月某甲子,暴中风眩,一夕卒,享年五十有八。
君之平生,履忧患遭困厄,处之安,未尝见戚戚色。其于穷达寿夭,知有命,固无憾于其心,知君之贤,哀其志而惜其命止于斯者,不能无恨也。于是相与论著君大节,伐石纪辞,以表见于后世,庶几以慰其思焉。
熙宁元年六月十四日,庐陵欧阳修述。
(注)①智高,指北宋中期广西的少数民族起义军首领侬智高。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走公卿谒:拜见
B.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偃:训练
C.九请,不报凡:一共
D.又尝得贼者一人觇:窥探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为人外和怡内谨立    履忧患遭困厄
B.淡然不势利动其心 天子君尝请兵不得
C.处之安 知君之贤
D.未尝见戚戚色  于是相与论著君大节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决精明,赋役有法
审理断案精明,(分派)赋税徭役很得法度
B.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
而丁君也用治理剡县的方法来治理诸暨
C.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
自从朝廷削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权,国家东南也就没有什么叛乱发生了
D.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
因此这些州郡的守备并不需要城墙,这些地区的戍卫也不需要士兵
【小题4】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
【小题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君早年丧父,他对兄长的感情如同对父亲的感情。
B.无论是剡县还是诸暨,百姓对丁君都既敬畏又信服。
C.丁君对智高的反叛早有预见,只因援军不得而未果。
D.平叛之后,天子因赞许丁君的表现,对他处罚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