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童心说
(明)李贽
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场阿辩也。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腐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为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腐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之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言哉!
【小题1】下面各项对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或听到的东西
B.以学人为耶阻隔,堵塞
C.言虽工,于我何?动词“参与”
D.则文辞不能明白畅达
【小题2】下列各项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亦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 /学者既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
B.盖其人假,则无所不假矣 /以闻见道理为心矣
C.满场假,矮场阿辩也 /故吾因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
D.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心也 /于是焉又知美名可好也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写作就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为世俗功名所累,才能写出好文章。
B.作者认为六经论语孟子大多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不一定全是圣人之作,故而不必奉为经典。
C.作者认为要读书,更要守住童心,不能让外在所见所闻以及外在道理代替童心。
D.作者认为一旦丢失童心,人为就变得言不由衷,言不由衷就会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了。
【小题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②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③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0-09 05:27: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反。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高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袁中郎全集》)

(简注)①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经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先后担任过吴县知县、京兆校官。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他与兄弟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兄弟三人中,也以他的才气和成就为最高。他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他的散文率真自然,抒写性灵,语言浅显,无斧凿之迹。有《袁中郎全集。》②燕地:古代燕国所在地,这里指北京附近。③花朝节:旧俗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节。一说为十二日,又说为初二日。④满井:明清两朝时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⑤靧面:洗脸的意思。⑥鬣:马的鬃毛。⑦罍:古代的一种酒杯。⑧蹇者:骑着驴子的人。⑨鳞:这里指代鱼类。⑩未始:未尝。⑪恶:疑问代词,怎么。纪:通“记”。⑫己亥:己亥年,指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

(阅读指要)本文描述了春游满井的愉悦,展现了满井初春朴素明洁之美和春天所蕴含的生命之美,抒发了城居者不知春的感慨。文中语言隽朗流畅,比喻贴切,格调清新,写景与抒情天然融洽。这篇记游小品,几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誉为佳妙之作。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未百步辄(______)   (2)娟然如(____)
(3)柳条将未舍(______) (4)麦田浅鬣寸(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而歌者”句中“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毕礼而B.敝布单衣,不不履
C.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D.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小题3】下列“之”有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一望空阔,若脱笼
B.凡曝沙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C.始知郊田外,未始无春
D.而城居者未知也
【小题4】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分析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小题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小题6】把上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2)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题。
运斤成风①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②人垩③慢④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⑤运斤⑥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⑦。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⑧死久矣。’自夫子⑨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选自《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先秦诸予散文的董要著作,这部书是庄周和他的弟子、后学的著作汇编。《庄子》文章已经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散文这一文学样式发展到成熟阶段。  ②郢:楚国的都城。③垩:白色的土。④慢:同“墁”,涂抹。⑤匠石:名叫石的匠人。⑥斤:斧头。⑦失容:改变颜色。⑧质:箭靶,引申为配手,即“郢人”。⑨夫子:那人。指惠子。
【小题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为”的含义。
①尝试为寡人之______ ②吾无以质也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①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②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小题3】成语“运斤成风”出自于此,根据本文,你以为“运斤成风”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做成一件事,都是内因和外因相配合的结果,你能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木直中绳,以为轮。(使……弯曲)
B.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接近,放到……上)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达到)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统一)
【小题2】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輮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

【小题1】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口之家;③范增数目项王;④媒人去数日;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B.②③C.④⑤D.②④
【小题2】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以五十步笑百步
C.申之以孝悌之义D.然秦以区区之地,序八州而朝同列
【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
【小题4】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蓄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小题5】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