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9—12成题(12分,每小题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明白
B.而耻学于师耻:以……为羞耻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足:足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惑:糊涂
【小题2】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③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跛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4】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几句,连续设喻,在比较中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B.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C.《师说》选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内容,来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论点鲜明,正反对比,事实论证与事理论证相结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7-22 11:59: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完成文后各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日:“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日:“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
【小题1】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水落,迁于故居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B.春夏之交,草木天   萦青缭白,外与天
C.时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惑而不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鸣鹤在阴,其子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 木直中绳,輮为轮
B.纵其如,或立于陂田 意有极,梦亦同趣
C.宜若有益无损者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寄蜉蝣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小题3】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思想?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内相关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2)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3)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②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
注①   :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②陨箨tuò:落下的笋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
B.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
C.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
D.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舆隶是指古代十等人中两个低微等级的名称,后来也用来指操贱役者或直称奴隶。
B.楹是指堂屋前部的柱子,也可以用作量词来计算房屋的单位,一列为一楹或一间为一楹。
C.疏粝指稀饭,稀疏而不稠的饭食。
D.膏粱之子指官僚、地主、有钱人家的子弟,用“膏粱”是指他们浮华奢侈、浅薄无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溢先生把自己的隐居之室命名为“苦斋”,是因为这里环境是苦,物产是苦,往来艰苦,人甘于苦。
B.“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与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C.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D.本文重点阐发了“苦乐相倚,互为转化”的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赞扬了苦斋主人苦中求乐、恬然自安的宽敞襟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①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C.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寒衣处处催刀尺
D.①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小题2】选出与例句(划线处)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分析说明,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这篇文章写了孟子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B.本文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孟子认为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
C.孟子“王道”的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所以他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本文就辛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
D.本文写作上有三个特点。结构严谨:看似散漫无序,实则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善用象征手法:先藏主旨,旁敲侧击,渐露本题,文字显得从容不迫;气势充沛: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音节铿锵,显出雄辩气势。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好战,请以战喻。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士好夸言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指孙子和吴起)。遇元季(元朝末年)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使、令)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抵挡)。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小题1】下列四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尤谈兵善:善良
B.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赢缩:盈亏
C.自高其能,谓世莫及 举:全
D.士及麾下去 遁:逃跑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士好夸言”的一组是
①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 ②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 ③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 ④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 ⑤与国朝争雄,兵未决 ⑥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A.①③⑥B.①②④C.③④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吴士迎合张士诚欲夺天下的心理,请命统兵收复中原,实际上他只会结党营私,挥霍享乐,只打了少数几仗,虽临阵脱逃也没免掉一死。
B.吴士喜欢谈用兵之法,愿辅佐张士诚称霸天下,但他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又缺乏组织才能,最后身死敌手。
C.吴士自恃才高,纵论天下形势,认为张士诚不能称霸的原因是任用了地位低下的人,他们只配和老鼠打仗。
D.吴士只会自夸,利欲熏心,骗得张士诚信任,但他既不善用人又不善用兵,一上战场就逃跑,他设定的“与国朝争雄”的计划成了泡影。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形势莫便于姑苏(3分)
(2)然而不霸者,将劣也(4分)
(3)得官者数十人(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