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②。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ó):不平的样子。②褰(qiān):卷起裤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要之一饱,而同于臭腐    委:归,付
C.子瞻策载酒 杖:手杖
D.无责于外,而寓焉 姑:暂且
【小题2】下列句中的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B.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往往留宿于山上
D.一旦大风雷雨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喜游 蟹六跪二鳌
B.往往留宿山上而相泣中庭
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斤斧   王语暴好乐
D.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如是,孰能御之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B.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以适意为悦”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别人的话。但文章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C.文中有二乐:一乐是“幅巾迎笑”“倘佯”山水、“不知其久”;二乐为营亭坐观,俯视旁瞻远山近水,“风云变化”。
D.文中写景浓笔挥洒,给人以一种郁郁苍苍、气势奔流的动态美;写人,以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给人以一种劲操清芬的动态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1-12 09:44: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日香炉峰,北寺日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署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控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日: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枨,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境,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蝉,好事者见,可以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珮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傍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规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稳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袤丰杀,称心力一:全部。
B.纳阳日,祁寒也虞:担忧。
C.柯戛云,低枝拂潭修:长、高。
D.一旦蹇剥,来佐江郡蹇剥:时运不济。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面峰腋寺,作为草堂不如善遇之
B.我知其心是哉徒吾两人在也
C.喜山水病癖如此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无丝竹管弦之盛
【小题3】(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白居易建造庐山草堂行为的一项是()(3分)
①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
②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
③下铺白石,为出入道
④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
⑤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
⑥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③⑤
【小题4】(小题4)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庐山草堂面朝香炉峰,紧邻峰麓的遗爱寺,环境幽雅,仰可观诸峰险峻,俯可听泉水流响,加上竹树云石等点缀,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B.作者认为,在草堂住一晚上会感觉身体安宁,住两晚上则心情平静安适,住三个晚上以后,身心舒畅,物我两忘,跟万物融合无间。
C.作者凭借对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进行园林规划,同时又把自己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熔注于造园艺术之中。
D.作者自幼喜欢山水,乃至成为一种癖好,对庐山草堂更是情有独钟,但由于官场事务繁忙,加上家庭琐事缠身,终究无法畅享庐山胜景,对此他深感遗憾。16.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小题5】(小题5)翻译句子。
(1)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3分)
(2)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珮琴筑声。(3分)
(3)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孙司封书(节选)
曾 巩
运使司封阁下:窃闻侬智高未反时,已夺邕邑地而有之,为吏者不能御,因不以告。皇祐三年,邕有白气起廷中,江水横溢,司户孔宗旦以为兵象,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拱。拱不听,宗旦言不已。拱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拱又不从。凡宗旦之于拱,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拱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
宗旦事祖母尽心,贫几不能自存,好议论,喜功名。巩尝与之接,故颇知之。则其所立,亦非一时偶然发也。世多非其在京东时不能自重,至为世所指目,此固一眚。今其所立,亦可赎矣。巩初闻其死之事,未敢决然信也。前后得言者甚众,又得其弟自言,而闻祖袁州在广东亦为之言,然后知其事,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况陈拱以下皆覆其家,而宗旦独先以其亲遁,则其有先知之效可知也。以其性之喜事,则其有先言之效亦可知也。以阁下好古力学,志乐天下之善,又方使南方,以赏罚善恶为职,故敢以告。其亦何惜须臾之听,尺纸之议,博问而极陈之。使其事白,固有补于天下,不独一时为宗旦发也。伏惟少留意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拱    策:预计
B.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略:掠去,掠夺
C.至为世所指目,此固一眚目:用眼睛看着
D.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要:要领,关键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侬智高还没有造反时,孔宗旦就已经有所察觉,并且多次向上级官吏陈述自己的主张,认为“不可以不戒”;但他的观点始终没有被接受。
B.作者曾与孔宗旦有交往,认为宗旦这一次立功,并不是一时的表现、偶然的行为,凭着他好管事的性格,可推知他会在事前说话。
C.作者追叙了孔宗旦生平轶事,进一步证明其“先告”、“死节”的真实可信。最后点明致书意图——白宗旦之事,补天下之失。
D.全文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纵横反复,语调哀婉,措辞恳切,言近旨远,在为孔宗旦讼冤的同时,陈说了天下治乱得失之理。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其事白,固有补于天下,不独一时为宗旦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于君上也。故人君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上也。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然者何也?国多失利,则臣不尽其忠,士不尽其死矣。岁有凶,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

夫民富则不可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且君引錣量用,耕田发草,上得其数矣。民人所食,人有若干步亩之数矣。然而民有饥饿不食者,何也?谷有所也。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数矣。然而人事不及、用不足者,何也?利有所并藏也。然人君非能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君虽强本趣耕,而日为铸币而无已,乃今使民下相役耳,能以为治乎?

凡轻重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贵。万物之满虚,随时准平而不变,衡绝则重见。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镪千万;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藏镪百万。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械器,钟饷粮食,毕取赡君。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然则何?以养其本谨也。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

(取材于《管子·国蓄》)

注释:①累:依附,攀附。②赓:抵偿;补偿。③钧羡:平均盈余。④趣:督促。⑤镪,钱币。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人君其食  挟:挟制
B.岁有凶穰:丰收
C.谷有所也    藏:囤积
D.能以为治乎? 恶:罪恶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民无不累上也 毕取赡
B.故善者执其通施御其司命 夫民富则不可禄使也
C.然人君非能散积聚    君虽强本趣耕
D.法令不行   凡轻重大利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有余而制不足:占据国家的盈余控制民间的不足
B.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组织经济之“笼”来爱护民间
C.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利用百姓的困难,牟取百倍的厚利
D.以重射轻:用较高价格购取廉价的商品
【小题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
②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
【小题5】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管子的粮食储备调节思想。

同类题5

三、阅读《项脊轩志》片断,完成试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____)为墙,凡再变(____)。家有老妪,尝居(____)此。妪,先大母婢(____),乳二世,先妣抚(____)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 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小题1】可填入上面文字空白处括号中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
A. 已  矣  于  也  之 B. 已  矣  于  矣  其
C. 且  矣  乎  也  之 D. 且  也  于  也  彼
【小题2】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西举巴蜀 B. 东犬西吠
C.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D. 北救赵而西却秦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错杂
B. 旧时栏楯,亦遂增 胜:美好的景象
C. 妪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每:每次
D. 吾家读书久不    效:取得成效
【小题4】下列各句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首先是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B.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东家的狗(因为院子相隔)在西院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C.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
D.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取得效果,这孩子在成长,那么(取得成效)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