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尚节亭记(节选)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yǐng)肿,为樛(jiū)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②大易,指《易经》。③瞒,通“樠”(mán),流出的样子。④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小题1】【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卉木也只,仅
B.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之君子改变
C.故国,大节也责问
D.必有义焉,不可也固执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为人之“节”看法的一组是()(3分)
①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④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⑤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⑥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A.②④⑤B.①④⑥C.①③④D.②③⑤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的地方,筋脉汇合的地方;一年中的节,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而人的节,就是人生变故。
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季子、曾子等人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亭”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有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小题9】【小题10】【小题11】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或以之比德而自励。(3分)    
(2)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3分)     
(3)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3分)
【小题12】【小题13】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 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15 08:15: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日知录》序
[清]潘耒
有通儒之学,有俗儒之学。学者,将以明体适用也。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若夫雕琢词章,缀辑故实,或高谈而不根,或剿说而无当,深浅不同,同为俗学而已矣。
自宋迄元,人尚实学,若郑渔仲、王伯厚、魏鹤山之流,著述具在,皆博极古今,通达治体,曷尝有空疏无本之学哉!明代人才辈出,而学问远不如古。自其少时,鼓箧读书,规模次第,已大失古人之意。名成年长,虽欲学而无及。间有豪隽之士,不安于固陋,而思崭然自见者,又或采其华而弃其实,识其小而遗其大。若唐荆川、杨用修号称博通者,可屈指数,然其人去古人有间矣。
昆山顾宁人先生,生长世族,少负绝异之资。潜心古学,九经诸史略能背诵。尤留心当世之故,实录奏报,手自抄节,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出必载书簏以随,旅店少休,披寻搜讨,常无倦色。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当代文人才士甚多,然语学问,必敛衽推顾先生。凡制度、典礼有不能明者,必质诸先生;坠文、轶事有不知者,必征诸先生。先生手画口诵,探原竟委,人人各得其意而去。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也。
先生著书不一种,此《日知录》则其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者。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至于叹礼教之衰迟,伤风俗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学博而识精,理到而辞达。是书也,意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耒少从先生游,尝手授是书。先生没,复从其家求得手稿,校勘再三,刻之以行世。
呜呼!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也。魏司马朗复井田之议,至易代而后行;元虞集京东水利之策,至异世而见用。立言不为一时,录中固已言之矣。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
(选自《清文观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详其得失之故考:考察
B.其术足以世匡:纠正
C.自宋迄元,人实学尚:崇尚
D.九经诸史能背诵略:省略
【小题2】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全都属于“通儒之学”的一组是(3分)
①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   ②采其华而弃其实,识其小而遗其大
③则古称先,规切时弊   ④立言不为一时
⑤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 ⑥至异世而见用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顾炎武的学生,本文作者潘耒深得其师的学问精髓,所以他在文中对顾宁人的治学态度、治学特点和学术成就进行了全面介绍。
B.本文开门见山,借区分通儒之学和俗儒之学的本质区别,暗示了顾宁人先生是真正的通儒,《日知录》是经世致用的通儒之学。
C.作者在第二段中将宋元明三代的著名学者与古人进行比较,认为他们的治学与古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从而为下文评价顾宁人先生张本。
D.作者从第三段起开始正面介绍顾宁人先生的生平和治学,并认为他远非一个时代之人,《日知录》远非一个时代的著作。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3分)
(2) 是书也,意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嗟乎!师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B.其出人也矣  出:超出
C.师道之不,可知矣    复:恢复
D.君子不齿 齿:并列
【小题2】下面的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皆出于此乎 吾还也
B.其身也  以其无礼
C.耻师焉  群聚而笑之
D.今其智反不能及   遂私见樊於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圣人,虽然远远超出一般人,但还跟从老师请教;而现在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B.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
C.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作者所指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被士大夫之族轻视,但那些士大夫们的明智程度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作者看来很奇怪。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⑵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曲全子,予之母弟也。少颖悟,天资孝友。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②性坦率,与人略无崖岸。当酒酣耳热,视世闲富贵儿皆卧之百尺楼下。然不喜场屋之学,人或勉之,曰:“吾兄已世其家,吾亲已享其禄,吾事济矣。谁能踽踽从原夫辈觅官耶?”
识者以为达。平居季孟间,把酒赋诗,对床听雨,眷眷然不忍舍去。当是时,吾二亲康健,岁时上寿,斑衣罗拜。里人荣之,指以为庆门,故榜其堂曰“双橘”。一时名卿大夫士争相歌咏其事。自尔洊罹忧患,生寡食众,贫不能生,兄弟狼狈,糊口于四方。渠亦澠俛,赴调,得监亳州酤,意愈不乐,自是日饮,无何似与世相忘者。未几,疾作,竟不起。
③平生所为诗,无虑数百篇。既没之后,而二子方啼笑梨栗,岂知乃父之遗文当珍赏深藏,以保于不朽哉?已而旅榇北归,予屡索于残编断稿中,了不可得。以是予与季弟每兴言及此,辄声与涕俱出,盖痛其不复见矣。况九原之恨其能已乎!
④阅再岁,饭素于大清安禅寺。偶于稠人中得故人李仲佐,握臂道旧。且复谓予曰:“元捕不幸今十年矣!念一死一生之际,未能忘情。时令人诵《曲全子集》制,如对晤语。”予惊闻其说,愿请一见。既而得之,长篇短章凡四十有七,惜乎所得之不多也。虽然,尝一脔鼎味知矣。奚以多为?
⑤吾弟名宷,字元辅,曲全子盖道号云。明昌改元之明年春正月中浣日。
(节选自王轩《拙轩集》)
(注)①原夫辈:乡愿一类人。②洊罹:遭遇。③澠俛:努力。④榇:棺木。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渠亦澠俛( )   (2)阅再岁( )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斑衣罗拜(  )。
A.招纳  B.排列  C.分布  D.轻软的丝织品
(2)况九原之恨其能已乎(  )。
A.恐怕  B.还是  C.难道  D.调节节奏,无实义
【小题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B.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C.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D.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然不喜场屋之学,人或勉之,曰:“吾兄已世其家,吾亲已享其禄,吾事济矣。谁能踽踽从原夫辈觅官耶?”
【小题5】纵观全文,从体裁看这是一篇(  )(选择),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A.序言B.悼词C.文学评论D.游记
【小题6】简要概括第②段中曲全子的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白蘋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游息焉。旋属灾潦荐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タ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由,革弊兴利,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皆,尽;②荐:连续;③覙缕:逐条陈述。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