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尚节亭记(节选)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yǐng)肿,为樛(jiū)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②大易,指《易经》。③瞒,通“樠”(mán),流出的样子。④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小题1】【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卉木也只,仅
B.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之君子改变
C.故国,大节也责问
D.必有义焉,不可也固执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为人之“节”看法的一组是()(3分)
①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④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⑤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⑥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A.②④⑤B.①④⑥C.①③④D.②③⑤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的地方,筋脉汇合的地方;一年中的节,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而人的节,就是人生变故。
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季子、曾子等人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亭”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有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小题9】【小题10】【小题11】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或以之比德而自励。(3分)    
(2)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3分)     
(3)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3分)
【小题12】【小题13】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 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15 08:15: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②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因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忘情于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③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累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juān 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园,可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足以目(_________)    (2)令画者为图(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得一项是:(   )
A.半野园自相国逝世后即遭废弃,早已不复昔日胜景。
B.陈君久居京师,日久天长,内心烦闷,想返回故乡。
C.本文是陈君通过杭君的介绍,邀请作者特意撰写的。
D.陈君在粤西做官时和其他平庸官吏的表现并不相同。
【小题3】作者规劝陈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4】这是一篇讽喻文章,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唐颜真卿,杲卿弟也。任平原太守。禄山乱,起兵讨贼,诸郡皆应。讨贼有功,迁刑部尚书,乃为卢杞所恶。德宗建中四年,值李希烈谋逆,陷汝州,至是,上问计于杞。杞对曰:“诚得儒雅重臣为陈祸福,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上以为然,遂遣真卿宣慰。至许,欲宣诏旨,希烈使养子千余环绕谩骂,拔刃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麾众令退,馆而礼之。令朱滔各遣使诣希烈,劝进,召真卿示之曰:“四王注见推,不谋而同,无所自容也。”真卿曰:“此乃四凶,何谓四王?”希烈不悦,掘坎于庭,云欲坑之。真卿怡然对希烈曰:“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剑相与,岂不快公心哉!”希烈乃谢之。真卿后自缢,死贼中。位太师,封鲁郡公,谥文忠。
――选自《劝忍百箴》
注:四王:安禄山谋反时四个叛乱的王。
【小题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真卿讨贼有功,因为被卢杞所嫉恨而被贬为刑部尚书。
B.卢杞推崇颜真卿,力荐他去宣慰,是为嫉妒心所驱使。
C.朱滔派遣使者召见真卿,表示攻唐是迫不得已。
D.希烈谋逆叛唐,但被颜真卿的忠肝义胆所感动,不忍杀死真卿。
【小题2】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得儒雅重臣为陈祸福,可不劳军旅而服。
(2)上以为然,遂遣真卿宣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其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也难矣  惑:疑惑
B.吾未见其也 明:明智
C.余其能其古道    嘉:赞许
D.作《师说》以之  贻:遗留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爱子,择师而教之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B.师道不复,可知矣 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
C.今其智反不能及  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
D.师不必贤弟子    乃设九宾礼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吾从而师之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解释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C.第三段仅用了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关系的。
D.第四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起,此缘起实际上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借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不拘于时,学于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矣。四者虽异,先王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住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秦汉之所及也哉?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此四者不失职,则民矣   靖:安定
B.名城,杀豪杰   堕:坠落
C.亦将辍耕太息以时也   俟:等待
D.岂秦之祸,以谓禄不能尽縻天下士   惩:警戒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王俗设法/宾客至相如门谢罪B.亦将辍耕太息俟时也/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使不失职,秦亡不至若是其速也/欲勿予,即患秦兵D.此秦汉之所及也哉/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小题3】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萧、曹为政,莫之禁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
B.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
C.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
D.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小题4】下列对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B.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C.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D.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使百姓和国家无法承受,才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B.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C.在论说结构和论证方法上,本文与苏洵的《六国论》基本相似,在开宗明义后,都主要借助了对比论证,层层深入阐明观点。
D.本文行文流畅,气脉贯通,语言整散结合,通过举例、比喻等多种方法论述了“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观点。
【小题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分别被称为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B.九品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C.“论”是一种文体。《昭明文选》所:“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本文即是苏轼所写的一篇史论,以借古讽今。
D.“一门父子三词客,干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就是本文作者苏轼及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三人的字分别是子瞻、老泉、子由。他们都曾写下《六国论》问题文章,但观点各不相同。
【小题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2)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