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③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周生:汉时的儒者。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③暴:突然,有突然兴起之意。
【小题1】比较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羽其苗裔邪?  ②不谬哉!  ③分裂天下封王侯  ④尚不觉寤不自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羽)乘势起陇亩之中B.(羽)身死东城
C.(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D.将军战河北
【小题3】对这篇文章评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D.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3分)
②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1-14 07:3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戊子中秋记游

(清)袁枚

①佳节也,胜境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②乾隆戊子中秋,姑苏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于烝彘首也尤,且曰:“兹物难独啖,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客来当有不速者。”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亡何,真州尤贡父至。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日犹未失。眉岑曰:“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③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东至蛤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也。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窃念墩不过土一抔_____,能使公有遗世之想,必此是____?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④还园,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今以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彘首:猪头。②坌:尘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姑苏唐眉岑其儿主随园  挈:带领。
B.客来当有不者  速:快速。
C.从园南穿篱出    穿:穿过。
D.各分八题,以记予 属:嘱咐。
【小题2】第③段空格内,应填入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
A.者  哉B.矣  乎
C.耳  耶D.也  焉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
B.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
C.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
D.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秋佳节,四面八方的名人在随园聚会,一起游览金陵名胜,作者以为此乃快乐之事。
B.姑苏唐眉岑带着自己的儿子到随园来玩,他做饭的手艺很好,其中以蒸猪头最为拿手。
C.第3段作者将记事写景和议论抒情熔于一炉,先叙后议再抒情,怀想古人,生发感慨。
D.在文中,作者表达了与好友游览风景的忧伤以及人生苦短,乐景少而易逝的感伤之情。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2)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无所也若此乎?”

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然推琴,喟然叹曰:“由与赐小人!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陈、蔡之厄,于丘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人》)

(注释)①糁:野菜羹里掺的米粒。 ②逐于鲁……穷于陈、蔡:这几句概述孔子周游列国时遭遇到的各种困辱,其中包括在宋国被追杀。

(二)

子路问于孔子曰:“由闻丈夫居世,富贵不能有益于物;处贫贱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矣。”

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域:境界。   ②时:良时,好时机。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予矣 备:通“惫”,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B.盖君子之无所也若此乎    丑:羞耻
C.孔子然推琴 憱:高兴
D.今丘也仁义之道  拘:这里是“固守”的意思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所也,何穷之谓——这正是我应该得到的处境,怎么能叫困穷呢
B.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路威武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
C.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君子立身行事,希望一定要使自身通达
D.志达而不犯于义——只有实现自己的志向,才能不被正义的人讨伐
【小题3】下列对文段(一)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贡和子路认为,迫害夫子的人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夫子不应成天歌舞不绝。
B.颜回觉得子贡和子路私下里对夫子的评价很不礼貌,因此到屋里向夫子汇报情况。
C.孔子用霜雪之后松柏依旧茂盛来打比方,意在说明面对挫折也应保持高尚的品德。
D.孔子提及桓公、文公、越王都有过逆境,说明“陈、蔡之厄”也未必是不幸之事。
【小题4】材料一中的“穷”与材料二中的“贫贱”含义有不同,但都属于“困境”。这两则材料所体现的孔子有关“困境”的看法,有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凃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乙)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亦然(凶,收成不好,荒年)
B.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C.去江口守空船(来,语气助词,无义)
D.坐促弦弦转急(却,但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好战,请战喻     斧斤时入山林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走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
C.君翻作《琵琶行》   昔者先王以东蒙主
D.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人死,曰:“非我也,岁也。”
【小题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小题4】请用“/”给下面画波浪线的文言文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说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节选柳宗元《段太尉轶事状》)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注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领(率领)行营节度使 ②率以货(钱财、货物)窜名军伍中 ③戒(警戒)候卒击柝卫太尉 ④今尚书恣(纵容,放任)卒为暴 ⑤吾未晡食(指午饭) ⑥督责(索取)益急 ⑦太尉判状,辞甚巽(谦逊) ⑧乃我困(围困)汝 ⑨能为公已(停止)乱 ⑩手注(喂,灌)善药
A.②④⑥⑧⑩B.①③④⑤⑨
C.②④⑥⑦⑨D.①④⑥⑧⑩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B.孝德震恐,召太尉曰
C.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D.邠州由是无祸。
【小题3】下列各句中全都能表现段太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一项是 (   )
①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②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③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④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
⑤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⑤
【小题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汾阳王的副元帅驻扎在蒲州时,郭晞做尚书,放纵手下士卒作违法乱纪的事,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心中忧虑而不敢说。
B.太尉看到这种情况,主动向白孝德请缨,暂代节度使的职位,为白孝德制止祸乱,并保证不使白的人受到牵连。
C.太尉斩杀十七个暴卒后,郭晞军营中一时大噪,士兵们都披上了盔甲准备报仇,段太尉非常从容地准备到郭晞军营中加以说服。
D.终于说服了郭晞,并留宿在郭晞的军营中,第二天一起到白孝德处表示改过,白孝德非常感激。
【小题5】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加点词。
(1)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3)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段太尉轶事状》)
(4)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郑伯克段于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庐山纪游
【清】査慎行
甲戌晨起,四山朝气排闼送青,爽人心目。寺居万木中间,西南其户。早饭后,东林僧如升告归。老僧眉生伴我行。二里,至芦林,有佛屋,当太乙峰西麓。清泉一笕,葭菼苍苍,令人坐山林发江湖之想。东望五老,南望汉阳、上霄诸峰,突兀趁人。五六里,至万松坪。
铃冈岭在万松坪隔岸,与九叠诸峰相连,趾尽于土目湖。《归宗寺志》推为主山,五老、紫霄皆从此分枝。
午后,留行李于万松僧舍,亟欲往观三叠泉。而此间居僧如麋鹿,不肯为向导。仍强眉生同行。沿涧而行,草树蒙翳。路穷涉水,已复登岸。目之所接,愈入愈奇。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龙蛇蜿蜒,雷霆砰击者,九叠谷也。自绿水潭而下,怪石凌乱,绝壁俯临,两岸无路。北涯坡,有人迹,可容半足,侧身而上,仅得过。老僧不能从矣。计此去大梁津当不远。忽遇担柴而至者,询以三叠泉路,答云距此尚远。会日已衔山,遂寻旧路返,以告眉生。眉生云自一线天北望三叠泉不过半里,乃知为樵夫所。盖此泉虽见于太白诗,至南宋始著。朱子从南康迁浙东提举,去后方知之,集中《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惓惓以不见新瀑为恨。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太白《庐山谣》有“屏风九叠云锦张,银河倒挂三石梁”之句。今三叠泉源经九叠谷口,然后垂而为瀑其势遇石凡三跌从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乃诗家形容比拟之词。所谓三石梁者,即三叠泉。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矣。元李溉之谓在开先寺西,黎景高言在五老峰上,或云在简寂观,或云在二峰间,桑子木则以为本无石梁,如竹林之幻境。方以智又以为确然有之,众说纷纭,皆非定论。    
【注释】①査慎行:清代诗人,浙江海宁人。②排闼送青:推门送来满眼青葱。③寺:指千佛寺。④笕:引水的长竹管。⑤趁人:逼人。⑥朱子:朱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兀趁人突兀:猝然
B.北崖坡斗:通“陡”
C.乃知为樵夫所绐:哄骗
D.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矣凿:穿凿附会om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按时间和空间顺序,略写从千佛寺出发去往万松坪一路的风景。虽是略写,但也生动形象,且记叙中穿插抒情。
B.午后,“我”急欲游览三叠泉,但因万松坪的和尚胆小不肯当向导,只好再竭力请眉生同行。这为后来“我”错过三叠泉留下伏笔。
C.离开万松坪后,“我”一路行来,先后经过犀牛峰、九叠谷,可谓路险景奇。这几句写景,作者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D.文章引朱熹的《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一文之意和李白《庐山谣》诗,表明“我”虽没见到三叠泉,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小题3】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3分)
然 后 垂 而 为 瀑 其 势 遇 石 凡 三 跌 从 高 而 下 如 银 河 之 挂 石 梁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目之所接,愈入愈奇。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4分)
   
(2)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3分)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