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说钓 清 吴敏树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①,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小题1】下面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后出门蚤:通“早”B.其得鱼与午前比:比较
C.更别塘求钓处诣:到,去D.暮乃归逮:到,等到
【小题2】下面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蹲视其浮子②位尊无功
B.①收竿持鱼以归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
C.①无,浮子寂然②水澹澹,山岛竦峙
D.①吾将唯鱼求②寡人于国也
【小题3】文中加水波线的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
B.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
C.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
D.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多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急于求鱼、患得患失而全然失去了垂钓之趣的“我”的形象,让人慨叹。
B.作者肚子很饿了,但却忍着不回去吃饭,继续钓鱼,主要是想钓到大鱼。直到看到村里很多人吃完饭到田里来了,才不得不回家。
C.作者借钓鱼阐发议论。他看透了世态,明白了得失,也明晓了得到与失去都不会给人带来满意。因为失去了就想得到,得到后更想得到。
D.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既是作者的智慧所在,也有几分无奈自嘲的意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饵钩而下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1-29 03:33: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相州昼锦①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 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②不足为公荣; 桓圭衮冕③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 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他的故乡,所以取项羽的话改“夜”为“昼”命名厅堂,以示荣耀。②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③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与骈肩迹累:重叠
B.所以彝鼎而被弦歌者铭:铭记
C.以相人遗:留给
D.世有德,为时名卿令:美好的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州昼锦堂记”的"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B.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人,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C.“卿” 古代既可指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又可作为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还可作为古代夫妻互称。
D.《汉书》和《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其中只有《史记》是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借魏国公韩琦回家乡相州为官时兴建“昼锦堂”一事,旌扬韩琦有高风亮节。
B.文章开头写季子和朱买臣,是为了拿他们的骄矜自夸反衬韩琦的谦逊和不事张扬。
C.作者虽未登“昼锦堂”,却为能诵读魏国公之诗而高兴,因钦佩其为人而写此文。
D.本文主要叙述韩琦年轻时即高中科举,当时很有声望,虽身居高位却不以此自我夸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5分)
(2)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黄子久画后

①王君乔年,得子久之画而疑之,曰:“是未必真出之子久也。”反复观者累日。夫使其不佳耶,虽子久何益?使其果佳耶,而犹疑非之久,则是徇名而阻天下以无齐善①也。王君方为画,而徇名以阻善,其可乎?譬如《古诗十九首》,相传枚乘作,而说者往往以为不然。人苦不知诗耳,苟知诗,亦熟诵之而已,安用穷其果乘耶?否耶?王君乃豁然喜。

②余则有感于子久之画也。天下之道,未有见之不真、蓄之不厚,而可以苟为之者。子久以画名,其所以得传固有说。子久,常熟人,去大海九十里,焉知其不常登蜃楼以观日,习潮音而听涛涌,而后以其灵奇恍惚之况寓之于画耶?司马子长作《史记》,必先游览天下。书画之道未必不与此通也。且子久既以画名矣,而乃自号曰“大痴”。痴则不画,画则不痴,二者果可兼乎?以是知子久之画,又必其有无饥无渴、齐毁齐誉②之性情寓其中,而后进乎技也。

③呜呼!天下容③有习且熟于其真,而举而为之,常不得其似者,未有望而摹其似,而有所得者也。画何独不然?王君怃然有间,俯首而屈其指曰:“诺!吾春必往观山水焉,子其识之。”时庚寅十二月望后七日也。

(注释)①无齐善:不可能有同样杰出的作品。②无饥无渴、齐毁齐誉:不逐利禄,不计毁誉。③容:或许。
【小题1】作者认为王乔年怀疑画作真实性的做法是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学习创作绘画要像黄子久、司马迁那样深入观察自然和体验生活。
B.世人相传《古诗十九首》是枚乘所作,但是作者否认了这个说法。
C.如果作品本身艺术水平不高,那么即使是名家作品也没有什么价值。
D.黄子久精湛的画艺源自他不追名逐利,不计较别人褒贬的良好心态。
【小题3】第②段以黄子久观日听涛、司马迁游览天下两例作为论据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小题4】作者交代王乔年“吾春必往观山水焉”的用意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文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同“勿”,不要
B.养生死无憾  丧:为……办丧事
C.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D.涂有饿殍而不知 发:分发粮食
【小题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反面阐释他的治国之道,宣讲“民本”“仁政”的思想,陈述“民加多”的措施、道理与应持的态度。
B.孟子采用排比的手法,给渴望民众拥戴的梁惠王描绘出“仁政”之后百姓安居殷富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
C.孟子运用比喻论证,对梁惠王进行旁敲侧击,并指出统治者实行“王道”时所应该秉持的正确态度。
D.孟子说理环环相扣,说理逻辑明晰,气势逼人。选段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选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句子中,不正确的是(  )
A.浮图:梵语音译,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亦称伞或旗的顶子,因其形似塔顶。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如“永和九年”、“壬戌之秋”都是年号纪年用法。
C.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朝人。
D.末段中,“长乐王回深父”的“父”通“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王某”指代王安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
B.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懈怠想退出的人就对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着他一起出洞后,就有人后悔了。
C.王安石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意志、力量、物质条件的统一,三者之中,意志是最根本的。
D.王安石认为古人在观察万物时之所以常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留意思考,这值得后人学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