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惘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之  谋:为……谋划
B.请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    趋:小步快走
D.王乃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夜相击前   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不厌 甚矣,汝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见王 夫列子御风
D.太子乃见王   失其所,不知
【小题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3 09:2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6分)
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③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⑤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小题1】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屈平既嫉之嫉:嫉妒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连续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说坏话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内惑郑袖身客死
B.冀幸君一悟卒以此见怀王终不悟也
C.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众人皆醉我独醒
D.卒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其后楚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①②段表达了对怀王昏聩的痛惜,同时也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B.④⑤段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
C.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将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是为了突出强调造成屈原自沉汨罗的政治原因。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小题4】(小题4)翻译画线句子(7分)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3分)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训俭示康》

①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1’;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2’。”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②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③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有删节)

乙:《司马光传》

光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小题1】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是一部________体的通史。
【小题2】选择适当的虚词填入第①段的1、2处:1_________;2__________。
焉   矣   乎   耳   也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名_______________(2)公叔文子卫灵公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第①段划线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理解最为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人中有志于探求真理却羞耻于穿鄙陋衣服吃粗陋食物的人。
B.那些有志于探求真理却羞耻于穿鄙陋衣服吃粗陋食物的读书人。
C.有志于探求真理却以穿鄙陋衣服和吃粗陋食物为羞耻的读书人。
D.读书人中有志于探求真理却以穿鄙陋衣服吃粗陋食物为耻的人。
【小题5】结合甲、乙两段文字,概括司马光形象。
【小题6】甲文运用了大量的例证,事例繁多却不嫌重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②、③段中举例论证的妙处。

同类题5

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察看
B.夫夷以近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小题2】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D.作者认为尽了自己的志向,却不能到达,也可以没有什么遗憾。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