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月夜泛舟记

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馀。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馀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

注释:① 君山,在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于此,称湘妃。② 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③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开”是僧人之名。“超上人”同。④ 湾碕(qí):弯曲的岸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平生以为胜胜 期:美好的愿望
B.偕二僧一客偕 者:同游的人
C.因诵苏赋十数句 举:全,一起
D.又北入后湖,而东    旋:回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然月下舟中仰视    二虫又何知
B.举诵苏赋十数句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既泊,命酒肴 设九宾于礼,臣敢上璧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B.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C.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D.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小题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描写月夜洞庭湖的湖光远景,叙述有关的神话传说,景色与神话交织,出色地再现出洞庭湖月夜的幽静安谧和神秘奇异。
B.由黎君说的“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这一句话引发,大家联想起当年苏轼赤壁之游,朗诵起《前赤壁赋》中的咏月名句,表现了众人对苏轼的怀念。
C.舟出香炉峡之后,文章着力点染背风处水平如镜,波澜不兴,响山前湖水下有地道通吴中,水底宫殿“神人金堂”的神话,描述简洁,意韵无穷。
D.文章结尾,描述舟中乘兴夜饮的情状,同时点染出超上人少饮啖梨的雅趣,洋溢着清醇、温馨、醉人的情感,显现出洞庭览胜的独特神韵。
【小题5】翻译
(1)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
(2)《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3)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3-08 03:3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记棚民事〔清〕梅曾亮)
【小题1】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
【小题3】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平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小题5】(小题5)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壶先生

(清)戴名世

①一壶先生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尝往来登莱之间,爱劳山山水,辄居数载去。久之,复来,其踪迹皆不可得而知也。好饮酒,每行以酒壶自随,故人称之曰“一壶先生”。

②知之者,以酒,留宿其家,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与即墨黄生、莱阳李生者善。两生知其非常人,皆敬事之。或就先生宿,或延先生至其家。然先生对此两生,每瞠目无语,辄曰:“行酒来,余与生痛饮。”两生度其胸中,有不平之思,而外自放于酒。尝从容之,不答。

③一日,李生乘马山行,望见桃花数十株盛开,临深溪,一人独坐树下。心度之曰:“其一壶先生乎?”比至,果先生也。方提壶饮酒,下马与先生同饮,醉而别去。先生踪迹既无定,或久留之乃去,去不知所之,已而又来。康熙二十一年,去即墨久矣,忽又来,居一僧舍。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问其所自来,不答。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

④赞曰:“一壶先生,其补锅匠、雪庵和尚之流亚欤!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俯仰天地,其气犹壮也。忽悲愤死,一瞑而万世不视,其故何哉?”李生曰:“先生卒时,年垂七十。”

(注释)①一壶先生:明末人,明亡后避世。   ②补锅匠、雪庵和尚:两人皆明末清初隐士。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佯狂自放
以酒
③尝从容
④其补锅匠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姓名  一壶先生乎
B.每行酒壶自随 方其系燕父子组,函梁君臣之首
C.或久留之,去 今其智反不能及
D.醉别去    吾闻其虽行道,酒酣大呼
【小题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
(2)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
【小题4】给第③段画浪线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注。
其 素 所 与 往 来 者 视 之 见 其 容 貌 憔 悴 神 气 惝 恍。
【小题5】概括“一壶先生”的主要形象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天一传

〔清〕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其才,每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馘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破,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谿。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谿,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归,嘱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当狼兵之被杀也,凤阳督马士英怒,疏劾徽人杀官军状,将致佥事公于死。天一为,诣上之;复作《吁天说》,流涕诉诸贵人,其事始得白。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其后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之士,无以也。予得其始末于翁君汉津,遂为之传。

(选自《四库全书》,有删改)

(注释)①金佥事公声: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崇祯年间(1628-1644)进士,授庶吉士,辞归,后授山东佥事,未就。清兵南下,于家乡起兵守御,相持累月,失败被俘,被杀于南京。②狼兵:以广西东兰、那地、南丹等地人组成的军队。该地少数民族强悍善斗,历史上称狼人,亦作俍人。明代后期,该地土司兵可由朝廷调用,世称狼兵。③内附:归附自己这一方,指降清。汪琬为清朝官员,故如此说。
【小题1】对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令傅岩其才  奇:奇特 大帅天一甚急 购:悬赏
B.天一为辨疏    赍:赏赐 祸且矣 族:灭族
C.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 焉:哪里 南向再拜讫:结束
D.天一知事不可为,归    遽:立刻 无以也 尚:崇尚
【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B.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C.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D.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天一注重品德的修养。他不在乎贫贱,以读书为乐,把为文与修身结合起来。
B.江天一勇敢善战。他虽为文人而出名,但是与叛兵激战,大获全胜,保一方百姓。
C.江天一足智多谋。他深谋远虑,建议在绩谿筑关,因此在清兵攻打时守住了城。
D.江天一崇尚气节。兵败之后不愿连累家人,不想逃避危难,与金声一起赴难。
【小题4】下列有关文中加点词语的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此处指乡试。乡试合格者为举人,之后才可以参加会试。
B.“疏”与“表”一样,都是古代臣子给君主的奏章。
C.“高皇帝”朱元璋谥号。谥号是帝王、大臣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称号。
D.“阙”古代皇宫、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泛指帝王的住所。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家贫屋败,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2) 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桐城文录①序
【清】方宗城
桐城文学之兴,自唐曹孟徵、宋李伯时兄弟,以诗词翰墨,名播千载。及明三百年,科第、仕宦、名臣、循吏、忠节、儒林,彪炳史志者,不可胜书。然是时风气初开,人心醇古朴茂,士之以文名者,大都尚经济,矜气节,穷理博物,而于文则未尽雅驯②,以复于古。郁之久,积之厚,斯发之畅。逮于我朝,人文遂为海内宗,理势然也。盖自方望溪侍郎、刘海峰学博、姚惜抱郎中三先生相继挺出,论者以为侍郎以学胜,学博以才胜,郎中以识胜,如太华三峰,矗立云表。虽造就面目各自不同,而皆足继唐宋八家文章之正轨,与明归熙甫相仲伯。乌呼!盛哉!然余又尝总观桐城先辈文,三先生外,其前后及同时者,无虑五六十家。虽不足尽登作者之堂,而其各有所得,堪以名家者复数人。其余或长经术,或优政事,或论学论文,记忠记孝,亦足以广见闻,备掌故。
曩者,康熙间何存斋、李介须辑《龙眠古文》数十卷,大抵多明人之文也。咸丰壬子春,余与友人戴存庄论吾桐之文,以我朝为盛。然物胜则必反其本,然后可以久而不敝。天地之气运,流行不能自己,畜久则必盛,盛久则必靡,亦理之势然也。去其靡以救其弊,岂非乡后进者之责与?因相与取诸先辈文,精选得数卷,大约以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者为主,而皆必归于雅驯。其空文无理论,或虽有事理则文鄙倍者,不录。按时代以分卷次,其大家或数卷至十余卷,其足名一家者,或数卷至一卷,而杂家则数人一卷以附之。
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而况当兵火之后,文字残缺,学术荒陋,使听其日就澌灭③,而不集其成,删其谬,俾后之人有所观感而则效焉,其罪顾不重与?
昔者,孔子编《诗》而附《鲁颂》,删《书》而附《费誓》,因《鲁史》以作《春秋》,其惓惓于宗国文献如此,是亦学者所当法也。今纂初成,将有山左之行,因以稿本归敬孚④而属其益加搜访校订以成之,爰⑤书其义例于左云。
【注】【1】《桐城文录》:作者与有人合编的一部桐城派文选。②雅驯:讲究文采修辞。 ③澌(sī)灭:毁灭净尽。④敬孚:萧穆,字敬孚。⑤爰( yuán):于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彪炳史志者,不可胜书   胜:尽
B.大都尚经济,矜气节 矜:崇尚
C.与明归熙甫相仲伯 仲伯:难分上下
D.然后可以久而不敝 敝:疲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诗词翰墨,名播千载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而于文则未尽雅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因相与取诸先辈文   因宾客只蔺相如们谢罪
D.而不集其成 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B.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C.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者矣
D.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桐城文风虽自唐代开始兴起,但因为那时的文章不讲究文采修辞,所以到了清代,文风才真正鼎盛,桐城三位名家确立了桐城派在文坛上的地位。
B.桐城散文作家,除三位名家外,在他们之前之后,以及同时代还有几十人,他们各有各的长处,有的擅长经术或政事,有的擅长论述学问、记载忠孝。
C.作者认为,整理乡邦文献是后辈人的职责所在,选文原则,大约已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的为主,同时兼顾文采修辞。
D.作者认为乡邦文献相当重要,据孔子编辑《诗》而复《鲁颂》、删定《书》而附上《费誓》等例子作为事实证据予以说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逮于我朝,人文遂为海内宗,理势然也。
(2)俾后之人有所观感而则效焉,其罪顾不重与?
(3)其惓惓于宗国文献如此,是亦学者所当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