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15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则披草而坐披:分开
B.过湘江,缘染溪缘:沿着
C.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姿态柔和的样子
D.心凝形释释:解除束缚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小题3】(小题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
D.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小题4】(小题4)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入深林,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走到尽头”)
B.望西山,始指异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奇特”)
C.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簸箕一样”)
D.日与其徒上高山 (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天天”)
【小题5】(小题5)从句式特征看,与“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小题6】(小题6)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中作者用“怪特”、“特立”来形容西山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恰好映衬了作者虽遭挫折、磨难,却孤高傲世、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作者游览西山而给他带来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却了烦扰,获得了精神慰藉
C.为了表现“西山”的美好可爱,作者在描写“西山”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如作者以“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来反衬“西山”的高大挺拔
D.这段文字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小题7】(小题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3-11 04:1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父异爨  迨:等到
B.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C.大母余曰  过:走过
D.大女郎也  类:像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母立兹   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B.呱呱泣     古者富贵名摩灭
C.儿之成,可待乎!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D.他日汝当用,能以足音辩人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A.多可,亦多可悲
B.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C.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D.且臣少伪朝,历职郎署
【小题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开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全文的结构脉络,“多可喜”小结上文,“多可悲”引起下文,本段转入轩中可悲之事的追叙。
B.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与破落,二是对乳母的回忆和深情怀念,三是祖母对自己的期许、牵挂和期盼。
C.这段文字选择了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来写,“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事细而情深”也是这篇散文的最大特点。
D.这段文字将大家庭日渐破落的感慨,对亲人深深怀念以及怀才不遇、功名未就之喟叹巧妙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动人的魅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 弊:弊病
B.六国互丧 互:互相
C.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D.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小题4】下列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做“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D.第二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同类题3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口:“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复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督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倡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大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
【小题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这种悲伤哀怨的情绪和作者的豪放风格相矛盾。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小题4】翻译句子。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于周郎者乎?
(2)况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3)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舍万殊 趣:兴趣
B.终于尽   期:至、及
C.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D.其一也   致:思想情趣
【小题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人之相与”的短暂,联想到人的两种生存状态,一种是聚集室内、畅谈怀抱,一种是寄情所托、放浪形骸。
B.想到往日美好易成陈迹,作者不免感慨横生悲叹人生苦短,由此体悟到“死生亦大矣”的生命之“痛”。
C.选文认为,生死是人生大事,在有生之年不宜空谈玄理,应做些实事,比如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D.寿天、生死并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作者想到此,情绪转为激荡,文章随之收结于浓烈的悲观情绪中。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