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而玩之,宜若有益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注]①傃(sù):朝、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  阴:北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故《易》《诗》人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B.①纵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
②夫祸患常积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3分)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3分)
(3)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23 02:23: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11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B.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D.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2】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小题3】翻译(5分):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分)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也(规律)②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灭亡)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 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B. 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C. 不赂者赂者丧 秦攻取之外
D.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秦之所大欲
【小题3】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 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 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 选段文字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

柳宗元

①零陵城南,环以群山,延以林麓。其涯谷之委会,则泓然为池,湾然为溪。以上多枫楠竹箭、哀鸣之禽,其下多芡芰蒲蕖、腾波之鱼,韬涵太虚,澹滟闾里,诚游观之佳丽者已。

②崔公既来,其政宽以肆,其风和以廉,既乐其人,又乐其身。于暮之春,征贤合姻,登舟于兹水之津。连山倒垂,万象在下,浮空泛影,荡若无外。横碧落以中贯,凌太虚而径度。羽觞飞翔,匏竹激越,熙然而歌,婆然而舞,持颐而笑,瞪目而踞,不知日之将暮,则于向之物者,可谓无负矣。

③昔之人知乐之不可常,会之不可必也,当欢而悲者有之。况公之理行,宜去受厚赐,而席之贤者,率皆左官蒙泽⑷,方将脱鳞介,生羽翮,夫岂趑趄湘中为憔悴客耶?予既委废于世,恒得与是山水为伍,而悼兹会不可再也,故为文志之。

注释:⑴崔使君:永州刺史崔敏。本文写作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⑵委会:水聚处。⑶理行:政绩。⑷蒙泽:唐宪宗诏令大赦,当时在座均被赦,但柳宗元不在赦免之列。

【小题1】请概述第①段中作者说“诚游观之佳丽者”的原因。
【小题2】第②段划线句的景物描写颇有意趣,试对其进行赏析。
【小题3】仔细阅读第③段,简述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
【小题4】下列对“则于向之物者,可谓无负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么对于从前的事物,可以说无需什么凭借了。
B.那么对于过去的经历,可以说没有背弃它们了。
C.那么对于面对的事物,可以说没有什么失败了。
D.那么对于先前的景物,可以说没有辜负它们了。
【小题5】阅读全文,简析作者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①;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①鲸鲵:比喻惨遭杀戮的人。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于我已矣顾:顾念,考虑
B.策疲乏之兵,新羁之马当:抵挡,抵御
C.然犹斩将旗搴:拔取
D.更精兵练:通“拣”,选择,挑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五千众蚓无爪牙
B.一当千验之事,合契若神
C.岂偷生之士,惜死之人哉?掘野鼠去草实食之
D.报恩国主耳而君幸赵王
【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A.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B.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C.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D.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告诉苏武,单于亲率十余万劲旅合围己军,虽远来疲惫,但能以一当千,再加上其近臣出谋献策,最终导致自己难免兵败被俘的命运。
B.李陵认为埋没声名不如用行动报恩,他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而最终复仇报辱之事来表明自己曾想仿效前贤。
C.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但怨谤四起,自己得不到主上的了解,亲人也惨遭杀戮,表达了他对家族下场的痛惜,对汉朝刑赏不公的极大愤慨。
D.文段多运用对比手法,如出身在礼仪之邦却沦为蛮夷之人、敌我双方兵力的悬殊、苏武持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4分)
(2)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綺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②
②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唯谢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意已尽则止,殆无剩语;夭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
③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俗论以比为宾,以赋为主;以反为宾,以正为主,皆塾师赚童子死法口。a立一主以待宾,宾无非主之宾者,乃俱有情而相決洽。若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于贾岛何与?“湘潭云尽暮烟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于许浑奚涉?皆乌合也。“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得主矣,尚有痕迹。“花迎剑佩星初落”,则宾主历然,熔合一片。
节选自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注)①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②在狭小的圈子里讨生活。③意为见识浅,方法笨。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耶  B.也  C.耳  D.矣
【小题2】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概括选文每段的主要观点(用自己的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主”与“宾”即主次关系,只有确立主旨,次要内容才有意义。
B.“主”与“宾”即情景关系,以情驭景,方能情景交融成为一体。
C.“主”与“宾”即主次关系,次要内容离开主要内容没有意义。
D.“主”与“宾”即情景关系,单纯的景物是没有价值的。
【小题5】请举例分析运用比喻说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