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予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见:我。
B.又十三年,乃克为之克:能够。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酬答:。
D.与先主策曹操、孙权策:制定某计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其皆出于此乎
C.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乃设九宾礼于庭。
D.因公以识韩、富因击沛公于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叙(序)文是写在正文前的文章,这篇叙(序)文以作者自己对范文正公的景仰为主线行文,感情深挚,读来自然而亲切。
B.作者写此文,一来慰藉自己平生未识“公”面之恨,二来满足“自托于门下之士之末”的夙愿,三是颂扬范文正公的功德。
C.作者从“见属为叙”到动笔“为之”,时隔十三年之久,“然不敢辞”,足以体现他对写这篇序文的重视和谨慎的态度。
D.第一段虽用大量文字写作者幼年聪颖好学,求知欲强,但实际上是写范文正在社会上的影响及自己对他的景仰之情。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 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5分)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13 03:5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锻炼:打铁
【小题1】用“/”给文中画“    ”的语句断句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皆以儿戏害其国 但以刘日薄西山
B.轻死生而重于画 惑而不从师
C.然为人取去   君为我呼入
D.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足以使人高兴而不足以使人心移动
B.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我使富贵淡薄而使书画更重要
C.平居攘去膏粱
(驸马督尉王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②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小题6】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安所得酒乎?”归而谋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 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苏轼《后赤壁赋》)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暮,举网得鱼薄:迫近。
B.安所得酒乎顾:不过,可是。
C.归而谋妇诸:相当于“之于”。
D.蒙茸,踞虎豹披:披露,表露。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C.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D.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小题3】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
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水

庄子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榈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礱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秋水时至,百川灌(  )(2)我尝闻仲尼之闻(  )
(3)不知何时而不虚(  )(4)人九州(  )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我睹子难穷也 万川归
B.夏虫不可以语冰者  天下之水,莫大
C.自比形于天地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D.不知何时止不盈   吾未尝以此自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