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予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见:我。
B.又十三年,乃克为之克:能够。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酬答:。
D.与先主策曹操、孙权策:制定某计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其皆出于此乎
C.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乃设九宾礼于庭。
D.因公以识韩、富因击沛公于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叙(序)文是写在正文前的文章,这篇叙(序)文以作者自己对范文正公的景仰为主线行文,感情深挚,读来自然而亲切。
B.作者写此文,一来慰藉自己平生未识“公”面之恨,二来满足“自托于门下之士之末”的夙愿,三是颂扬范文正公的功德。
C.作者从“见属为叙”到动笔“为之”,时隔十三年之久,“然不敢辞”,足以体现他对写这篇序文的重视和谨慎的态度。
D.第一段虽用大量文字写作者幼年聪颖好学,求知欲强,但实际上是写范文正在社会上的影响及自己对他的景仰之情。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 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5分)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13 03:5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贞甫墓志铭

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贞甫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了:全然
B.非其人未尝以词色   假:欺骗
C.而贞甫不予也 易:轻易
D.予甚其志  畏:畏惧
【小题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继承了西汉和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当时浮饰雕琢的文风。本文和《项脊轩志》都显得文笔质朴简洁,情感真挚动人。
B.作者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交厚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C.文章在平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学风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
D.本文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自己狼狈不堪却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恸;畏其志,忧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论文,今独处寂寞,不能不叹;最后赞其勤学不倦,至死方休的精神。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小题4】铭文中说,沈贞甫“志之勤”,请简要概括具体事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十年,北征还,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
二十二年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汰冗官。官吏谪隶军籍者放还乡,诏文臣年七十致仕,河溢开封,免税粮。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夏四月,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趣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庚辰,帝不豫,辛巳,大渐,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B.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C.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D.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指古代帝王、诸侯的妻妾妃子中所生的长子,后来泛指王侯的嫡长子。
B.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常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或重臣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C.大赦,中国古代皇帝在登基、换年号、立后、立太子等情况下,对已判罪犯减刑或免刑。
D.冗官,冗,指闲散、多余无用的,冗官是指闲散官员,或无专取而备执行临时使命的官吏。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体恤士卒。仁宗受命检阅卫士时,因为体恤士兵寒冷让其吃饭后再检阅,说明他有体恤百姓之心,因此受到太祖的称赞。
B.仁宗宽厚本分。朱高煦、朱高燧一直图谋夺嫡,仁宗表示对此不知,只专注于本职;谋立朱高燧事件败露后,仁宗尽力为其开脱,使其免罪。
C.仁宗广施恩泽。他登基以后,罢宝船、市马及采办,汰冗官,放官吏还乡,诏文臣致仕免税粮等一系列行为,可以称得上是惠政不断。
D.仁宗行事果断。洪熙元年夏,山东等地出现饥荒,面对紧急情况,他当机立断命令杨士奇拟诏减免粮税,没有预先通知户、工二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2)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困穷,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人父母,使其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而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浇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陛下计,而不能无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侥幸一时,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1)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2)。”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取材于王安石《上时政疏》,有删改)

注释:(1)灾稔:灾难(酝酿)成熟;稔:本指庄稼成熟。(2)“若药”二句:意思是吃了药不感到头晕目眩,疾病就不能痊愈。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其屋死亡 比:紧靠
B.以然致此者 晏:安定
C.而不能无然者也     慨:慨叹
D.以古今    准:准则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为久远之计 不可以旷日持久
B.人父母    此臣所以窃陛下计
C.而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   可侥幸一时
D.官乱上    莫急今日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妻子固已困穷
而妻子儿女本来已经陷入困境而走投无路
B.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
这些难道是仁孝的天子所应该忍受的吗
C.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
那么即使再想去咨询考察讲求法度来救护自己
D.臣实预其荣辱
我确实可以预见它的荣辱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向当时君主提出自己治理时政建议的奏章,与《陈情表》文体相同。
B.本文作者以“晋、梁、唐”三位君王为例,劝诫皇帝一定要效仿他们以建立功业。
C.王安石指出当时上层官员胡作非为,底层百姓日渐贫困,皇帝却不问究关注。
D.本文开篇即表达君王要至诚至切为天下忧虑的观点,然后层层论证提出建议。
【小题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②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小题6】①根据文意回答,王安石认为君王具备了“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后,还需要怎么做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呢?请根据文意概括。
②下面选文均出自《论语·为证》,请从中任选一则,简要概述其表达了孔子在为政方面的什么观点。

选文一:

子曰:“道(1)之以政(2),齐(3)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

注释:(1)道:引导。(2)政:法制,禁令。(3)齐:整齐、约束。(4)格:来,归顺。

选文二: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1)直错(2)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1)举:选拔。(2)错:同“措”,放置。

同类题4

阅读《兰亭集序》,完成文后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群贤至   毕:全部
B.列坐其   次:旁边
C.可乐也   信:任凭
D.人之相   与:交往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语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小题3】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顺序为第50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流觞曲水,古代夏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祓除不祥。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C.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世称“王右军”。在书法上,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D.彭殇,“彭”即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小题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和细细的竹子,又有清水激流,围绕在亭子的四周。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看广阔的宇宙,低头看繁多的万物,用来纵目游观、舒展胸怀的(景观),也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觉、听觉的乐趣,确实快乐啊。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视为一体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是虚妄杜撰的。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转眼之间,已经成为历史的旧迹了。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①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注①:伯喈:汉代的蔡邕;茂先:晋代的张华。学识文采均一流。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人纯实不欺:欺骗
B.不科举文词治:研究
C.要必其意申:施展
D.召君其制问:询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笃志好礼②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①志亦大矣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C.①汉伯喈、晋茂先徒也②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D.①以为君得文忠之学②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B.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C.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D.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警醒自己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本文。
B.“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各个朝代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夏称“序”,商称“学”,周代称“庠”。孔子杏坛讲学即是太学的模式。
C.名讳,旧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讳发”及文中的“讳修”指的是已经故去的欧阳发和欧阳修。
D.“崩”,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太后的死,如“驾崩”“山陵崩”。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叫“薨”,庶人死曰“死”。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讲解教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小题6】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