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上梅直讲书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小题1】【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掌管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出游
C.非左右为之先容:介绍,推荐
D.车骑数十人从:带领,使……随从
【小题3】【小题4】【小题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3分)
(1)夫天下虽不能容,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2)使闾巷小民,聚观赞叹之
(3)夫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
(4)而欧阳公亦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A.(1)和(2)相同,(3)和(4)不同B.(1)和(2)相同,( 3)和(4)也相同
C.(1)和(2)不同,(3)和(4)相同D.(1)和(2)不同,(3)和(4)也不同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列不能表明苏轼快乐观的一项是 (3分)
A.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B.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C.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D.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小题9】【小题10】【小题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进一步培养的愿望。
B.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C.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周公的富贵实在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因为周公的心思连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都不能够了解。
D.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人不能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空守着贫贱,而如果自己能和大贤人一样也成为贤人,那就十分快乐了。
【小题12】【小题13】【小题14】把文言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4分)
(2)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2分)
(3)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5 12:18: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西湖七月半①

张岱②

①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②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③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随之败落,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写了五类看月之人,根据文意,请将下列空白处填写完整。
(1)    (2)名门闺秀 (3)   
(4)市井之徒   (5)   
【小题2】杭州人游湖一般是“巳出酉归,避月如仇”,而在七月半却“逐队争出”,这表明他们“  ”的心态。(用原文词语回答)
【小题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4】请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小题5】周作人在给《陶庵梦忆》时说:“他(张岱)的洒脱的文章大抵出于性情的流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小题1】第二段中的划线句的句中应有4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
【小题2】划线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分曹部署B.一切瓦釜C.雅俗既陈D.飞鸟为之徘徊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斗歌”的一组是
①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②明月浮空石光如练  ③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④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 ⑤听者魂销 ⑥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④D.③④⑤
【小题4】第二、三段中没有运用到的手法的一项是
A.层层烘托B.夸张借代C.点面结合D.对比反衬
【小题5】第三段对“斗歌场面”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斗歌场面,歌者由多到少,从“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到“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再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最后是“一夫登场,四座屏息” 。
B.歌声由粗到精,从“唱者千百”到“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清声亮彻,听者魂销”,到“箫板亦不复用”,“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C.对虎丘中秋月夜的描写,由极喧闹渐入极寂静,作者的情感也由极热烈而至极凄清。文章的风格,也由欢快明朗而至幽深凄清。
D.作者在对美的追求上着眼点是放在声态的清幽而又明亮上,至于对月色的描写,则仅仅局限在显示时间的不断推移而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 词

李清照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召李,使服隐姓名   易:改变
B.众皆不 顾:顾惜
C.众皆,或有怒者 哂:讥笑
D.然皆句读不之诗尔     葺:修饰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创作始于唐,到了五代的时候,《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开始流传。
B.李清照在批评张先、宋祁等人作品时,指出这些人虽然时时有妙语传世,但却整篇破碎,不能称为名家。
C.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批评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萁之诗”。
D.李清照认为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⑵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4】对词创作,李清照提出了哪些审美要求?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狼狈。

伏惟圣朝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情,谨拜表以

(1)给下列句子的加点字注音
①终兄弟 ②茕茕孑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刘日西山 ②谨拜表以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不胜犬马怖惧情 凌万顷茫然
B.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无终余年
C.欲敬顺私情,告诉不许  徐而察之,山下皆石穴
D.臣之进退,实狼狈 况臣孤苦,特尤甚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5)本文陈述的“情”是
(6)《古文观止》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供祖母奉膳。”意思是说晋武帝看了李密呈上的《陈情表》后不仅不责备反而予以嘉奖。请说说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