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简堂集序
归庄
先太仆府君,故居安亭,为昆山、嘉定之界,而去嘉定为近。当时执经问学者,嘉定尤多。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子柔之高弟子曰马巽甫先生,《简堂集》者,其所著也。先生交余父兄间,余尝一再奉教,犹不数数见其文。去年,至嘉定,先生殁久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得受而读之,知先生之文所自来也。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吾朝文章,自浦江、乌伤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顾以盛名奔走天下。至嘉靖中世,几无复知有两公者矣。府君独起而振之。万历之季,所号为文章家者,与嘉靖诸公虽异趋,要皆入幽蹊仄径,披榛翦茀,终不能致于康庄。然人情喜新,咸望而归之。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岂非所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耶?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至其变化出没,非拘墟者所能测。
抑余又有感焉。古之求人之文者,惟其文;苟其文足以传后,虽布衣可也。而能文者,亦视其人之可传与否,而不轻为。世俗之求人之文者,不惟其人惟其贵。寻常无闻之人,往往购名公卿之文,镌金石、登屏幛以为荣。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余观《简堂集》代名公卿作者十居六七,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虽退之、子瞻、子固集中代人之作至今传,然终不多见。且夫先生之才与其学,苟文皆为己作,不烦瞻前顾后,必能自吐其胸中之奇,当有不止于此者。余尝叹太仆府君,以如此之文而老得一第,又处下位,不获修国家谱牒,记元老大臣事迹,不得尽其才以为恨。况先生遂以书生老也!后之观先生之文者,欣赏之余,当亦不胜其太息矣。
余浅学,不当序先生之文,因应之请之不置,又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故不辞而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归庄:明末清初人。本文作于明末。②太仆府君:作者的曾祖归有光,嘉靖进士,曾为南京太仆寺丞;“府君”,旧时对已故先辈的敬称。③浦江、乌伤:指宋濂(浦江人)、王祎(乌伤人)。④披榛翦茀:榛,丛生的灌木;茀,杂草。⑤拘墟者:拘学浅陋者。⑥退之、子瞻、子固:分别是韩愈、苏轼、曾巩的字。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去嘉定为近 去:距离
B.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     趋:趋向、爱好
C.不得尽其才以为恨恨:怨恨
D.不当序先生之文 序:为……写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子柔之高弟子曰马巽甫先生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顾以盛名奔走天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或能而不暇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巽甫先生与作者家族渊源很深:其文得作者先曾祖的家传。
B.马巽甫先生很有才学,“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却不遇于当世,一直到老仍是一介书生。
C.作者认为,马巽甫先生的文章多是代人执笔,所以瞻前顾后,以致“入幽蹊仄径,终不能致于康庄”。
D.作者认为,求人写文章的,应该只看文章的好坏而不应看重他的地位;代人写文章也要看对方的为人,而不可轻易随便代写。
【小题4】(1)用“/”为下面文段断句。(3分)
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古之求人之文者,惟其文;苟其文足以传后,虽布衣可也。(3分)
译文:
   
②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岂非所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耶?(4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11 11:5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注」
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②筐篚(fěi):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③菶(běng)茸荟郁:形容草木繁盛茂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夷险:铲除危险
B.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捐馆:这里指去世
C.而见贱俗人之目见贱:被看轻
D.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众庶:一般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贻其后居斯者句读不知,惑不解
B.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C.然则竹之草木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
D.唯用贤异之求人可使报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不仅是由于其自然外观,而更多是由于它那“比德”意义,即将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B.文章第二段写了关相国府中竹子的遭际:关相国爱护有加,别人的不料理、任砍伐,作者入住相国府,重新扶植竹子,渐渐竹树成荫,清风吹过竹林会传来清新悦耳的声音,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生机。
C.作者将此文刻于亭的墙壁上,目的是让日后居于这里的人看到。希望他们能好好打理竹树,不要令它像昔日般遭人任意砍伐。
D.本文立意深刻,借物喻理,叙竹只是兴起,议论才是目的。多用对偶、排比,句式工整;语言清隽,意境优美。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生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天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②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崖之间,不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

【小题1】庄子,名
【小题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两涘渚崖________________ (2)不辩牛马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文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    )
A.危险 B.疲惫 C.几乎 D.懈怠
(2)伯夷之以为名(    )
A.告别 B.言辞 C.谈论 D.拒绝
【小题4】下列加点词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秋水B.伯夷之义C.循表而D.良庖更刀
【小题5】下列文言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观于大海B.自多于水C.每至于族D.循法以动
【小题6】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7】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影响人们认识的要素。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论

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②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③,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④。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⑤之虐,不如孝公⑥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威公:即齐桓公,这里改“桓”为“威”,是宋人为避宋钦宗赵桓名讳的缘故。②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宠幸的三个近臣。管仲死后,这三个人共同专权。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竖刁与易牙等杀害群臣,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齐国因此发生内乱。③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④少正卯:春秋时鲁国人。⑤灵公:晋灵公,晋文公之孙。 ⑥孝公: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夷秋     攘:排斥
B.其祸蔓延,简公 讫:至,到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桓公之手足耶 絷:拴,系,捆住
D.而又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逆:违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彼固乱人国,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②廉颇,赵之良将也
B.①仲之疾也,公问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
C.①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D.①萧何且死,举曹参自代 ②作《师说》贻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这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
C.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D.全文析理精细,反复对比,层层深入,笔锋流畅犀利,见识独特,很有说服力。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3)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也足亭记
陶望龄
吾越多崇山,环溪多植美竹,每与山为峭衍,上下蒙密延袤,恣目未已,余时常乐观焉。其他罗生门巷藩圃间者,【甲】畦畹连络,以为窄迫不足游也。
而余北来涉淮,问其人,遂绝不知有竹。又抵京师,则诸名园争珍植之,数干靡靡而已。朱晋甫斋后有两丛特盛,余数饮其下,【乙】徘徊不能去。因自嗤物以希见贵,竹不宝于越而宝于燕,固然。然余向之所欲,意必深箐广林,纵广其苞山怀溪之胜而后厌。今晋甫有数百竿而已据其最胜,吾从之快然焉。
居无何,晋甫即隙地亭之,即宋人语颜之曰“也足”。语余曰:“吾日左右于此君也,展膝袒坐,身足其荫;阒而听之,簌簌然风,足于吾耳;耳清目开,脱然忘身,趣足于心,口不得喻。客能来者,觥筹时设,嗒然相对,与我皆足。【丙】吾子之有好于是也,必为我记之。”余曰:“子之言甚近于道,知道者有所适无所系,足乎己也,殆将焉往不足哉!”
今夫川岩之奇,林薄之幽,是逸者所适以傲夫朝市者也。晋甫释乎世俗秾丽之好而放情乎诗书,处朝市之嚣杂而有林皋之趣,其于竹宜有契者。至夫轨尚超绝而又解其胶固,寄于物而不系焉,视彼数竿,富若渭川之千亩而有以自足,此吾所谓近于道者也。某之有意于斯道久矣。把臂入林,晋甫其尚教之。
(有删改)
【注释】①峭衍:竹子随着崖壁伸展的样子。②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③阒(qù):寂静,空寂。④嗒(tà)然:物我两忘的神态。⑤渭川千亩:谓竹之繁茂。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恣目未已 (2)然余向之所欲
【小题2】将下列虚词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使文章语意连贯。
A. 辄    B. 且    C. 虽
【小题3】下列诗句所咏之竹,与第一段所写美竹特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刘兼《新竹》)
B.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薛涛《竹离亭》)
C.啸入新篁一里行,万竿如瓮锁龙泓。惊巢翡翠无寻处,闲倚云根刻姓名。(陈陶《竹十一首•其三》)
D.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郑燮《题画》)
【小题4】用现代汉语生动地描绘下面文字所表现的情境。
吾日左右于此君也,展膝袒坐,身足其荫;阒而听之,簌簌然风,足于吾耳;良夕月流,疏影交砌,反著壁上,层层如画,足于吾目。
【小题5】朱晋甫为什么将亭子命名为“也足亭”?请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