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徯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齐人伐燕,取之伐:攻打
B.系累其子弟系累:捆缚,拘禁
C.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这里指对百姓安抚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违背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C.①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②赢粮而景从
【小题3】(小题3)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3分)()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D.③④⑥
【小题4】(小题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09 06:4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游晋祠记

刘大櫆

①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祠西为悬瓮山,山之东麓有圣母庙。其南又有台骀祠,子产所谓汾神也。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隐见,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大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以亭台佛屋,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予与二三子攝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②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山海经》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既入赵氏,称晋阳。昔智伯决此水以灌赵城,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唐高祖盖以唐公兴,尝祷于晋祠。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

③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祠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山川常在,而昔之人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焉可也,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是为之记。

(注)①刘大櫆:清代,桐城派创始人之一;早年以布衣游京师,晚年归故里,一生很不得志。②沮洳(jù rù):潮湿。 ③厕:置。④一视:等量齐观。

【小题1】第①段从哪些方面介绍晋祠的?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灌赵城,宋太祖平北汉都是晋水的大功绩。
B.智伯决此水以灌赵城,是晋水为害太大。
C.智伯灌赵城,宋太祖平北汉都是晋水的大罪孽。
D.宋太祖复因其故智平北汉,是晋水为利太大。
【小题3】文章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②段应画在前部分还是画在后部分,请简要分析。
【小题4】分条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明良

龚自珍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尽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圣哲之言,古今之至诫也!

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是而已。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务车马、捷给者,不甚读书,曰:我早晚直公所,已贤矣,已劳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①明良:明君良臣。②气:知耻的精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益久,则气愈 媮:通“偷”,苟且
B.地益近,则媚亦益    工:巧妙,精巧
C.圣哲之言    危:危险
D.小不,则头抢地而出  霁:晴朗,引申为脸色好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堂陛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
B.堂陛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
C.堂陛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
D.堂陛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国家最大的耻辱就是士人不懂得廉耻,并将当时士大夫不知耻的普遍性归结为朝廷不能振作知耻精神。
B.第2段提出解决方法,朝廷要教化士大夫知耻,并引用贾谊劝谏汉文帝的文辞阐明朝廷要明白不知耻风气盛行的原因。
C.第3段列举为官现象,阐明不知耻的危害。作者分别说明政要之官和闲暇之官的言行和心理,他们谄媚、苟且,无心国事,危害极大。
D.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古代的官员在边境危急时能够像鸠燕一样为国而死,既是比喻论证,又和当时官员的行为形成对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
(2)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志愿毕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龙鸣山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雾既久,风日暄丽,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衫万章①,夹路北转。洞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文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B.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C.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D.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B.天干和地支在我国古代有广泛用途,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丙子”,就是使用干支来纪年。
C.耆,指六十岁以上的年纪,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代指人上了年纪的词还有耄耋、古稀、垂髫等。
D.浴沂,语出《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谓在沂水洗澡。后多用“浴沂”喻一种怡然处世的高尚情操。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焚 驴 志
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①。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②小数③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
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篓,亦惟人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
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④,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⑤,师兴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乞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⑥,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无主赖:无所依恃。②厌禳: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③小数:小法术。④桑林之祷:商汤在桑林以身祈雨。⑤伐邢之役:邢国无道,卫国出兵攻邢以祈雨。⑥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鬼怪
【小题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亟:赶快
B.民自罹之,吾何预焉预:参与
C.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委:交给
D.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谢:道谢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驴的不满情绪的一组是  ( )(3分)
①怪诬之说兴。    ②云方兴,驴辄仰号之。
③冤哉焚也! ④孰诬吾者,而帅从之!
⑤今兹无乃复甚?   ⑥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
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河朔地区的旱灾危及百姓的年成,镇阳帅用巫术祈雨,但一点效果都没有。
B.一户人家产了一头白驴,主人认为旱灾是它造成的,很多人也都同意这种说法。
C.镇阳帅听信谣言,下令焚烧白驴,白驴于是托梦给帅府的僚属诉说自己的冤情。
D.白驴认为把它烧了无益于救灾,因为旱灾要么是人造成的要么是天造成的,与它无关。
【小题4】用“/”给下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