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节选)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
D.则群聚而笑之官盛则近谀
【小题2】选出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同的一项(  )(3分) 
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__________ 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13 11:32: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先人之遗体:代指兄弟和自身。因为都是父母所生,等于是从父母身上分离遗留下来的。②已身之分气:指兄弟,因为自身和兄弟是“连气”,是父母这同一“气”所分。③群从:指族中的兄弟子侄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 本:
B.二亲既殁,兄弟相顾 殁:去世
C.如雀鼠之不恤   恤:忧虑
D.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 行路:走在路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有父子而后有兄弟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①分形连气之人也 ②杀鸡为黍而食之
C.①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兄弟之际,异于他人 ②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2)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
(3)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之救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范增论 苏 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②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③。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别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征兆。②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③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用陈平计,疏楚君王悄悄地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渐渐
C.羽杀卿子冠军当……时候
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矣!浅陋,没有见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曰:增去善矣/羽疑增必自是始矣
B.不此时明去就之分/而诸侯叛之也,弑义帝
C.不用其言杀其所立/增与羽比肩事义帝
D.当于是去耶?/于是余有叹焉
【小题3】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B.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C.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D.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小题4】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周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文中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证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的性格也是变化着的。
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必然和根本的联系。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l)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2)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3)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解释加点字。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
(4)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B.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
C.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小题3】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B.何为其然也
C.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2)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小题5】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的第一部分,是《秋水》第一个寓言故事里河伯与北海若七问七答中的第一次问答。《秋水》整篇旨在论述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选文揭示了这样一个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①;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①鲸鲵:比喻惨遭杀戮的人。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于我已矣顾:顾念,考虑
B.策疲乏之兵,新羁之马当:抵挡,抵御
C.然犹斩将旗搴:拔取
D.更精兵练:通“拣”,选择,挑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五千众蚓无爪牙
B.一当千验之事,合契若神
C.岂偷生之士,惜死之人哉?掘野鼠去草实食之
D.报恩国主耳而君幸赵王
【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A.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B.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C.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D.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告诉苏武,单于亲率十余万劲旅合围己军,虽远来疲惫,但能以一当千,再加上其近臣出谋献策,最终导致自己难免兵败被俘的命运。
B.李陵认为埋没声名不如用行动报恩,他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而最终复仇报辱之事来表明自己曾想仿效前贤。
C.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但怨谤四起,自己得不到主上的了解,亲人也惨遭杀戮,表达了他对家族下场的痛惜,对汉朝刑赏不公的极大愤慨。
D.文段多运用对比手法,如出身在礼仪之邦却沦为蛮夷之人、敌我双方兵力的悬殊、苏武持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4分)
(2)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