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①;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①鲸鲵:比喻惨遭杀戮的人。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于我已矣顾:顾念,考虑
B.策疲乏之兵,新羁之马当:抵挡,抵御
C.然犹斩将旗搴:拔取
D.更精兵练:通“拣”,选择,挑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五千众蚓无爪牙
B.一当千验之事,合契若神
C.岂偷生之士,惜死之人哉?掘野鼠去草实食之
D.报恩国主耳而君幸赵王
【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A.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B.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C.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D.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告诉苏武,单于亲率十余万劲旅合围己军,虽远来疲惫,但能以一当千,再加上其近臣出谋献策,最终导致自己难免兵败被俘的命运。
B.李陵认为埋没声名不如用行动报恩,他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而最终复仇报辱之事来表明自己曾想仿效前贤。
C.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但怨谤四起,自己得不到主上的了解,亲人也惨遭杀戮,表达了他对家族下场的痛惜,对汉朝刑赏不公的极大愤慨。
D.文段多运用对比手法,如出身在礼仪之邦却沦为蛮夷之人、敌我双方兵力的悬殊、苏武持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4分)
(2)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8-21 05:10: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也足亭记
陶望龄
吾越多崇山,环溪多植美竹,每与山为峭衍,上下蒙密延袤,恣目未已,余时常乐观焉。其他罗生门巷藩圃间者,【甲】畦畹连络,以为窄迫不足游也。
而余北来涉淮,问其人,遂绝不知有竹。又抵京师,则诸名园争珍植之,数干靡靡而已。朱晋甫斋后有两丛特盛,余数饮其下,【乙】徘徊不能去。因自嗤物以希见贵,竹不宝于越而宝于燕,固然。然余向之所欲,意必深箐广林,纵广其苞山怀溪之胜而后厌。今晋甫有数百竿而已据其最胜,吾从之快然焉。
居无何,晋甫即隙地亭之,即宋人语颜之曰“也足”。语余曰:“吾日左右于此君也,展膝袒坐,身足其荫;阒而听之,簌簌然风,足于吾耳;耳清目开,脱然忘身,趣足于心,口不得喻。客能来者,觥筹时设,嗒然相对,与我皆足。【丙】吾子之有好于是也,必为我记之。”余曰:“子之言甚近于道,知道者有所适无所系,足乎己也,殆将焉往不足哉!”
今夫川岩之奇,林薄之幽,是逸者所适以傲夫朝市者也。晋甫释乎世俗秾丽之好而放情乎诗书,处朝市之嚣杂而有林皋之趣,其于竹宜有契者。至夫轨尚超绝而又解其胶固,寄于物而不系焉,视彼数竿,富若渭川之千亩而有以自足,此吾所谓近于道者也。某之有意于斯道久矣。把臂入林,晋甫其尚教之。
(有删改)
【注释】①峭衍:竹子随着崖壁伸展的样子。②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③阒(qù):寂静,空寂。④嗒(tà)然:物我两忘的神态。⑤渭川千亩:谓竹之繁茂。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恣目未已 (2)然余向之所欲
【小题2】将下列虚词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使文章语意连贯。
A. 辄    B. 且    C. 虽
【小题3】下列诗句所咏之竹,与第一段所写美竹特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刘兼《新竹》)
B.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薛涛《竹离亭》)
C.啸入新篁一里行,万竿如瓮锁龙泓。惊巢翡翠无寻处,闲倚云根刻姓名。(陈陶《竹十一首•其三》)
D.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郑燮《题画》)
【小题4】用现代汉语生动地描绘下面文字所表现的情境。
吾日左右于此君也,展膝袒坐,身足其荫;阒而听之,簌簌然风,足于吾耳;良夕月流,疏影交砌,反著壁上,层层如画,足于吾目。
【小题5】朱晋甫为什么将亭子命名为“也足亭”?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到“谨拜表以闻。”原文见课本。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臣少仕伪朝,历郎署职:职务。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优厚。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审察。
D.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听:听任。
【小题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凡在故老,犹蒙育②本图宦达,不名节
B.①至微至陋,蒙拔擢②人非圣贤,孰能无
C.①但以刘日薄西山②门衰祚,晚有儿息
D.①岂敢盘桓,有希冀②皇天后土实共鉴
【小题3】下列语句能分别表明李密想“报答祖母养育之恩”与想“尽心效忠晋武帝”的一项是(    )
A.①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②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B.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①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②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D.①乌鸟私情,愿乞终养②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小题4】下列对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高举“以孝治天下”的大旗,说自己应当得到同情;再转到自陈宦历、称颂君恩上来,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得皇帝的谅解。
B.自陈宦历一节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为起点,表达了至为恳切的感情。说刘病一节,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C.最后一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是为了进一步请求晋武帝的恩准。
D.李密在《陈情表》中不是一味地同晋武帝讲道理,而是充分地摆事实,以具体的实情说服晋武帝体谅他的苦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个题。

《诗归》序

(明)钟惺

选古人诗,而命曰《诗归》,非谓古人之诗,以吾所选者为归,庶几见吾所选者,以古人为归也,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如是而已矣。昭明选古诗,人遂以其所选者为古诗,因而名古诗曰“选体”,唐人之古诗为“唐选”,鸣呼!非惟古诗亡,几并古诗之名而亡之矣。何者?人归之也,选者之权力,能使人归,又能使古诗之名与实俱之,吾岂敢易言选哉。

尝试论之,诗文气运,不能不代趋而下,而作诗者之意兴,虑无不代求其高。高者,取异于途径耳。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然其变有穷也,精神者,不能不同者也,然其变无穷也操其有穷者以求而欲以其是与气争吾以为能为是而终不能为高其宪途径穷而开者与之俱究不办愈劳西愈逶乎此不夹支人真诗之过也。

今非无学古者,大要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者,以为古人在是。使捷者之,必于古人外,自为一人之诗以为异,要其异,又皆同乎古人之险且僻者,不则其俚者也;则何以服学古者之心。无以服其心,而又坚其说告人曰,千变万化,不出古人,问其所为古人,则又向之极肤极狭极热者也世真不知有古人矣。

惺与同邑谭子元春忧之。内省诸心,不敢先有所谓学古不学古者,而第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如访者之几于一逢,求者之幸于一获,入者之欣于一至,不敢谓吾之说,非即向者千变万化不出古人之说,而特不敢以肤者狭者热者塞之也。

书成,自古逸至隋,凡十五卷,曰《古诗归》;初唐五卷,盛唐十九卷,中唐十一卷,晚唐四卷,凡三十九卷,曰《唐诗归》。取而覆之,见古人诗久传者,反若今人新作诗,见己所评古人语,如看他人话。仓卒中,古今人我,心目为之一易而茫无所止者,其何故也?正吾与不得不有所止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几见吾所选者    庶几:或许可以
B.又能使古诗之名与实俱之  徇:通“殉”,消亡
C.使者之 矫:矫正、纠正
D.取而之 覆:回复、答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其心目有所止     激于义而死者也
B.而又坚其说告人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予人
C.真诗者,精神为也   若属皆且为
D.见古人诗久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诗歌的形式变化有限,而诗的精神变化无穷,后世诗家若想超越前代,追求更高发展,应更多地去师法前代诗歌的精神。
B.文章指出了“学古者”与“捷者”两类诗家的弊端:学古者侧重于对古诗形式技巧的模仿,而“捷者”又刻意求异,诗歌大都流于俚俗。
C.作者认为,真正的诗是精神创作出来的,补救时弊的方法是寻求古诗真正的精神所在,达到性灵相通,古今为一,精神有所寄寓的境界。
D.此序文气贯通,首尾相映一气呵成,援引实例,有破有立,在逐层剖析中,深入浅出地阐发求“真诗”的论题,丰实了诗歌创作的理论。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操其有穷者以求变而欲以其异与气运争吾以为能为异而终不能为高其究途径穷而异者与之俱穷不亦愈劳而愈远乎此不求古人真诗之过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其所为古人,则又向之极肤极狭极熟者也。
②仓卒中,古今人我,心目为之一易,而茫无所止者,其何故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四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引申为劝酒)客 (任凭)一苇之所如
B.苏子(忧愁凄怆)然  正襟(危险)坐
C.(使……跳舞)幽壑之潜蛟 (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D.则天地(竟,简直)不能以一瞬 相与(交错)枕藉乎舟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这种文体,讲究文采和韵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宋代的赋进一步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如欧阳修的《秋声赋》、苏洵的《阿房宫赋》等都是宋代有名的赋。
B.唐代古文运动是我国一次文体改革运动,到了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革,出现了被世人称诵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斗:南斗星,星宿名,泛指天空。牛:牵牛星,星宿名。二十八星宿是古代汉族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D.匏樽:亦泛指饮具。匏 :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剖开可做水瓢。樽: 古代的盛酒器具。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