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于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韩愈当时为洛阳县令。
【小题1】下面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市:卖,此指做官
B.东都虽信多才士信:相信
C.奚所咨而处焉咨:询问
D.夫南面而听天下听:治理
【小题2】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冀北马多于天下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
B.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若属且皆为所虏
C.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木欣欣以向荣
D.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多于南亩之农夫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走了,马群中没有良马了。
B.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辞去官职而闲居在家的士大夫们,又跟谁去交游呢?
C.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现在,二位都被有更大权力的人要走了,他们怎么能在心里没有怨恨呢?
D.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把我后面所说的,替我表示对选尽人才这件事的抱怨。
【小题4】对文章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南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的,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之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B.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C.文中运用了比喻,把大夫乌公比作伯乐,把温生比作千里马,极力称颂乌公的知人善用和温生的品德才学。
D.本文表达了作者为朝廷得到人才而十分喜悦和为私人失去了很好的朋友而痛感惋惜的心情。
【小题5】文中说:“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情感?试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25 09:53: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于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竖:童仆。②垂棘之璧:垂棘产的美玉;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③划:灭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召司马子反,子反以心疾 辞:借口
B.璧则犹是也,马齿亦长矣   薄:稍微
C.为铸人钟,方车二轨以之   遗:赠送
D.使人赴触子,而訾之曰 耻:耻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心疾   猥微贱,当待东宫
B.以假道虞而伐虢    不拘
C.若假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奉弥繁,侵之愈急
D.君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 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小题3】下列用“/”给句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足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B.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C.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D.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子反因为口渴误饮童仆给他的黍酒而致醉,未能与荆龚王及时商讨重新作战的对策,结果被荆龚王斩杀并暴尸示众。
B.晋献公派荀息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公没有听宫之奇的劝谏把路借给了晋国,结果晋国攻下虢国后接着灭掉了虞国。
C.智伯想要攻占厹繇却苦于没有进军的道路,厹繇国君不听赤章蔓枝劝谏,削平高地填平溪谷去迎接大钟,最终导致亡国。
D.齐国将领触子不堪齐王羞辱和重压,故意战败逃走;齐王未能吸取教训去体恤将士,结果齐军再次惨败,齐王也逃到莒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②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赵太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赵惠文王死后,子孝成王被立为国君,因年少,由威后执政。
②长安君:赵太后最小的儿子的封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所使之恣:肆意
B.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微独:不仅,不但
C.老妇辇而行恃:依靠
D.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也郄:病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赵太后“疼爱儿子”的一组是
①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②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③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⑥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C.赵太后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D.触龙说自己幼子虽然“不肖”,但还是“窃爱怜之”。他认为太后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日食饮得无衰乎?(3分)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3分)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门山县吏晓堂记
王若虚
门山①之公署,旧有三老堂。盖正寝之西,故厅之东,连甍而稍庳②,今以之馆宾者也。予到半年,葺而新之。意所谓“三老”者,必有主名。然求其图志而无得,访诸父老而不知。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既乃易之为“吏隐”
“吏隐”之说,始于谁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③,小山林而大朝市。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因以藉口。盖古今恬不之怪。
嗟乎!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吏则吏,隐则隐,二者判然其不可乱。吏而曰隐,此何理也!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而顾隐于是乎?此奸人欺世之言,吾无取焉。
然则名堂之意安在?曰:“非是之谓也,谓其为吏而犹隐耳。孤城斗大,眇乎在穷山之巅,烟火萧然,强名曰县。四际荒险,惨目而伤心。过客之所顾瞻而咨嗟;仕子之所鄙薄而弃置,非迫于不得已者不至也。始予得之,亲友失色,吊而不贺。予固戚然以忧,至则事简俗淳,使于疏懒,颇有以自慰乎其心。及四陲多警,羽檄交驰。使者旁午于道路,而县以僻阻独若不闻者。邻邑疲于奔命,曾不得一日休。而吾常日高而起,申申自如,冠带鞍马,几成长物,由是处之益安,惟恐其去也。或时与客幽寻而旷望,荫长林,藉丰草,酒酣一笑,身世两忘,不知我之属乎官也。此其与隐者果何以异?”
吾闻江西筠州,以民无嚚讼④,任其刺使者,号为“守道院”。夫郡守之居,而得以道院称之,则吾堂之榜虽曰“隐”焉,其谁曰不可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门山:地名。②庳:低矮。③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前一句指隐居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是为拙;后一句老子曾为周柱下史,隐于朝廷而终身无患,是为工。④嚚(yín)讼:奸诈而好争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 处:隐退。
B.亲友失色,吊而不贺 吊:忧虑。
C.申申自如,冠带鞍马 申申:安详舒适的样子.
D.荫长林,藉丰草     藉:垫着,枕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因以藉口 因击沛公于坐
B.予固戚然以忧 思虛垂空文以自见
C.至则亊简俗淳,使于疏懒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其谁曰不可哉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隐”一说古已有之,时人以大隐于市为美,作者也欲效仿老子,故将县衙内的“三老堂”改名为“吏隐堂”。
B.作者身处偏远之地,那里民风淳朴,政亊稀少,每日与友登离旷望,寻幽觅胜,自认为是一个真正的隐者。
C.作者在门山县如隐士般悠然,又批评那些身居高位而沽名钓誉的人,表明他志不在隐,而想寻求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D.与筠州刺史号其居处为“守道院”一样,作者命名“吏隐堂”是表明自己科学治理使百姓各安其分的政治理想。
【小题4】用“/”给文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既乃易之为“吏隐”。
(2)过客之所顾瞻而咨嗟;仕子之所鄙薄而弃置,非迫于不得已者不至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赵韫退大参书(1)
(清)王弘撰
昨承执事枉驾,以贵乡诸先生之命,属为贺相国冯公寿文,且云本之相国意,又述相国尝称弘撰文为不戾于古法。此虽弘撰所惶悚不敢当,而知己之谊,则有中心藏之而不忘者。即当欣跃操觚,竭其所蓄,直写相国硕德伟抱、辅世长民之大略,以求得相国之欢。然而审之于己,度之于世,皆有所不可。故敢敬陈其愚,唯执事详察焉。
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控诸本省抚军;转咨吏部,不允。嗣又奉旨严催,不得已,强勉匍匐以来京师;复具词令小儿抱呈吏部,又不允。借居昊天寺僧舍,僵卧一榻。两月以来,未尝出寺门一步。即大人先生有忘贵惠顾者,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儿持一刺,诣门称谢而已。须白齿危,两目昏花,不能作楷书,意欲临期尚复陈情,冀幸于万一,蒙天子之矜怜,而放还田里。
夫贺相国之寿,非细故也。诸先生或在翰苑,或在台省,或在部司,皆闻望素著,人人属耳目焉。公为屏障以为相国寿,则其文必传视都下,非可以私藏巾笥者也。弘撰进而不能应天子之诏,乃退而作贺相国之寿文,无论学疏才短、不能揄扬相国之德,即朝廷宽厚之恩,亦未必以此为罪。而揆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甚至使不知者,以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今一旦为此文,疑为夤缘相国之门,希图录用,欺世盗名,将必有指摘之及。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即执事代为弘撰筹之,亦岂有不如是者哉!
不然,操天下文章之柄,为天子教育人才,天下之士,望之如泰山北斗,伏谒门下者,咸思得邀相国之一盼为荣。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身非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之。并乞上告相国:倘邀惠于相国,得归老华山,为击壤之民(2),以遂其畎亩作息之愿,午夜一灯,晓窗万字,其不能忘相国之德,将以传之纪载而形之歌咏者,必有在矣。燕山易水,共闻斯语。唯执事图之。
(王文濡编《续古文观止》)
(注释)(1)大参:对参政官的尊称。王弘撰:陕西人,明末诸生。入清后,隐于华山。康熙十八年被推荐应博学鸿儒科考试,召至京师,托病拒不应试,后放归乡里。(2)击壤之民:太平盛世的百姓。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撰文为不于古法 戾:违背
B.之于法,既有所不合    揆:揣度,衡量
C.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 属意:嘱咐,托请
D.疑为夤缘相国之门 夤缘:攀附权贵,拉拢关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此虽弘撰所惶悚不敢当 ②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
B.①以求得相国之欢 ②以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
C.①属为贺相国冯公寿文   ②为天子教育人才
D.①蒙天子之矜怜放还田里 ②而顾推委不为,有此人情也乎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控诸本省抚军。
②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
【小题4】请简述作者没有应赵韫退之请为冯相国撰写祝寿文章的原因。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①阿:地名,即今山东阿县 ②决之:决断政事 ③仓:仓库 廪:仓库中的粮食
既而:后来,不久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1)寡助之至,亲戚之(     )
(2)齐君使治阿(   )
(3)非不深也 (    )   
(4)库无( )
【小题2】下列句中 “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C.夫以老者之智
D.环而攻之而不胜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甲文中“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证实了乙文中的哪种情况?(用原文回答)
【小题6】文中的治国方法对于和平时代的今天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