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问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也!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选自《清文选·芋老人传》,有删改)
[注]①倾盖:指道行相遇,停车靠近交谈,彼此马车的伞盖倾斜相交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人入坐延:邀请
B.书生甲第为相国用:因为
C.厚而遣之资:钱财
D.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显著
【小题2】下列选项中,都能表明芋老人“深明事理”的一组是(  )(3分)
①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②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④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
⑤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⑥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
A.①③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C.文章由相国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事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3分)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4分)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5-28 03:40: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题目。(20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选自 《游褒禅山记》
活 水 源 记
刘  基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有泉焉,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鲭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鸲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
[注释]①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②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③潴:水汇积。④秘书卿:官职名。⑤脊令:即鹡鸰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小渠,冬夏不枯浸:渐渐,逐渐B.深不尺,而澄澈可鉴逾:超过
C.其音如竹鸡而滑:圆润,流利D.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属:属于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的“其”字与例句“有泉焉,始出石罅,涓涓然”一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则好游者不能穷也B.独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C.孰能讥之乎D.既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小题3】下列表述与《活水源记》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作者描写活水源周围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和活泼可爱的鸟虫鱼蟹,衬托活水源静谧而又富有生机的特点,强调了“活水源”得名的原因。
B.“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何虫也”,写虫子的形状、数量、色泽,能够清晰看到是因为泉水的清澈。
C.本文介绍活水源清澈见底,澄如明镜,多角度描写活水源的盎然生机。这正是白野公深爱活水源的主要原因。
D.作者盛赞活水源“出之不穷”溉田润泽之功德,用“君子之德”喻活水源泽被万物,表达对“活水源”的喜爱,流露出对君子之德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政治家安民济世的胸怀和抱负。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11分)
(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分)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3分)

(3)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3分)

(4)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悟已往之不谏    谏:挽回
B.审容膝之易安    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C.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D.帝乡不可期     帝乡:皇帝的居所,这里指仕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门虽设而长关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①登东皋以舒啸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之二虫又何知?
D.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有鸟焉,其名为鹏
【小题3】下列特殊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复驾言乎焉求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将有事于西畴D.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B.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C.“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松菊”,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D.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的陶潜那种顺应自然,乐夫天命的思想,完全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归去来兮辞》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论证从师必要性的一项是  ( )
A.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中心论题,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紧扣“解惑”二字,以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D.将“从师而问”的“古之圣人”与“耻学于师”的“今之众人”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与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菱 溪 石 记
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按:察看
B.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称:适合
C.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佚:遗失
D.亭负城而近负:靠近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而乃能知爱赏奇异
吾常终日而思矣

 
A aA
 

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B
 

石即刘氏之物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

 
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
去以六月息者也
 
C
 

D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重新安置菱溪石的目的是满足滁州百姓逢时过节玩赏,本文写作目的只是告诫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B.菱溪石在刘金手中是私人藏品,在欧阳修手中供百姓观赏,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这说明二人境界悬殊。
C.刘金是一名勇猛之人,身处乱世,志向远大,事业有成,他收藏菱溪奇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
D.作者介绍了刘金在世时的盛极一时,后叙述刘氏后代泯然无闻之状,两相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兴废之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4分)
    
(2)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既受命于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  目:条目
C.军皆定,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  合:交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辞行 羽化登仙
B.是故智者之谋  且君尝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寒暑 仰观宇宙
D.炊者皆熟,将就食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