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问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也!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选自《清文选·芋老人传》,有删改)
[注]①倾盖:指道行相遇,停车靠近交谈,彼此马车的伞盖倾斜相交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人入坐延:邀请
B.书生甲第为相国用:因为
C.厚而遣之资:钱财
D.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显著
【小题2】下列选项中,都能表明芋老人“深明事理”的一组是(  )(3分)
①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②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④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
⑤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⑥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
A.①③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C.文章由相国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事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3分)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4分)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5-28 03:40: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②,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③,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释 ①戴不胜:宋国大夫;②庄岳:庄,街名;岳,里名,都在齐都城临淄城内。这里代指齐都中的闹市区;③薛居州:宋国人。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低的都居住在薛居州那里,那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
B.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反问戴不胜,楚国大夫的儿子要学说齐国话,是找齐国的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
C.盂子认为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用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D.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好人,那么国君也就会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坏人,那么国君也就很难做好人了。
【小题2】(小题2)请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学习者与所处环境的关系。(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欲异。口僭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②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③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④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东夏之命:东夷和华夏的语言。②口僭之命不愉:口音方言的意思不能理解。③而:如,好像。④亏:差异。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阐述了不可法先王之法的理由。
【小题2】第③段“循表夜涉”的典故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说明法令为什么需要因时变化的一组是(  )
①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
②时不与法俱至
③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④其时己与先王之法亏矣
⑤故治国无法则乱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小题4】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制定法令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因此法令不能盲目效法,一成不变。
B.文章认为“察今可以知古”,因为上古时代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并没有不同。
C.文章认为完全依赖法律制度来治理社会、维护安定,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
D.本文通过批判“先王之法”,阐述了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实际出发的道理。
【小题5】本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请对此作简要评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饞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顷之茫然 凌:适宜
B.歌而和之   倚:循、依
C.方其破荆州,江陵   下:攻占
D.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享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乃摄衣/而上履/饞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B.予乃摄衣而上/履饞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C.予乃摄衣而上/履饞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D.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这属于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方法还有年号纪年法、帝王纪年法等。
B.斗牛,星宿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斗”“牛”是其中二宿。
C.既望,指过了望日之后。“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则是指农历每月三十。
D.盏,在文中指酒杯。我国古代用作盛酒、温酒、饮酒的酒器还有很多,如:尊、壶、角、卮、觥、杯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先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赏景吟诗,举杯对月,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俱佳。
B.选文一用主客对话来写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文章的总体基调还是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
C.选文二写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D.选文二写与道士等人夜游赤壁,文中“道士顾笑,予亦惊寤”一句表明作者在道士的的点化之下已经意识到了要勇于面对人生的困顿,积极进取。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第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令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

君曰:“然则若何?”

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自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有删改)

注  ①魏莹:魏惠王。田侯牟:齐威王。②犀首:官名。③内热发于背:内心焦急而病发于背。④胥靡:服役的犯人。⑤嗃:洪亮而悠长的声音。⑥剑首:剑鼻环的小孔。⑦吷:细微的声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莹与田侯牟   约:结盟
B.善言齐者,乱人也 伐:攻打
C.臣请为君     实:证实
D.王与蛮氏有   辨:辩论,争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分(   )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创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齐国毁约而主张发动战争的,是要争一口气;反对发动战争的,是顾及帝王基业。这两者本质上都是主张“有为”。
B.华子既不支持主战,也不支持反战,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但是华子却不愿意讲,只是让君主求助虚静之道。
C.戴晋人用“蜗角虚名”的寓言,让魏莹明白了为名利而战是多么渺小。“蜗角虚名”的故事,想象奇特,形象中蕴藏着不易领悟的“道”。
D.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名利,予以否定;同时也宣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的有五日而后反。
(2)客出而君悄然若有亡也。
(3)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