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③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注] ①晨门:掌管城门开闭的人。②桀溺:楚国隐者。③滔滔,比喻天下纷乱的样子。④而:通“尔”,指子路;辟人之士:指孔子。⑤多,只是。
【小题1】请分别概括晨门和桀溺对孔子的评价。(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子贡以日月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02 01:3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0分)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心躁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芦苇的穗)。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上,而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百仞之渊临:对着
B.庶人不服庶人:百姓
C.巢非不也,所系者然也完:坚固:ZXXK
D.心躁也用:使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利生于高山
B.蟹六跪二螯蓬生麻中,不扶
C.羽为巢,而编之以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文者,太守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或师,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第一段文字的特点。
B.第一段的议论中心是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C.文章用“蒙鸠”系巢于芦苇之上,风至苇折卵破子死的比喻,说明人应该注意立身的方式。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组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环境的重要。
【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分)
(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雪竹轩记
明归有光
冯山人为予言:“吾甚爱雪竹,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轩,请子记之。”予不暇以为,而山人求之数岁,或以诗,或以书,日月一至。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是以旷岁而不答也。
山人少喜为诗,诗出而上海陆文裕公亟称之。先是,山人居昆山之安亭,及予来安亭,则山人已迁上海界中,与安亭隔一江。予尝过永怀寺,爱其古桂,坐久之。问寺中所往来者,僧曰:“地僻,绝无人。惟有冯山人时时过江来,独吟桂树之下。”予后数见之于张通参之座。通参与湖州刘尚书为社会,二公皆称山人为笃实君子。
去年,山人年老矣,与通参游匡庐、武夷,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予戏曰:“冯先生之雪竹,必求之匡庐、武夷间耶?”今年,予买田青浦之嵩塘。山人与予书曰:“吾近卜筑盘龙,与嵩塘近,子来观我雪竹。”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山人复遣其子来,曰:“吾前告子雪竹轩,复移盘龙也,吾今老于此。子许我记,几年不能得。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予问山人起居。其子曰:“去年与通参行郡中,老人目不能了了,道间有古井,无石栏,不觉越过之,几坠。自此不复出。每自叹曰:‘匡庐、武夷,不可复至矣,雪竹,则何所无之?’”其子去,又数数书来。会予方北上,思欲一造山人之竹所而不能矣。因书之以告别,且使揭之楣间,为《雪竹轩记》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注】
①冯山人:冯淮,字会东,号雪竹,昆山(今属江苏)人。山人,古时对隐居不仕的读书人的称呼,也常作为学者士人的雅号。
②雪竹:一种干节上有白粉的竹子。
③社会:旧时由志趣相同者结合而成的组织或团体。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岁而不答也 时日多、久
B.因以吾轩 命名、取名
C.吾近筑盘龙 预料、估计
D.且使之楣间 标示、展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冯山人予言 不足外人道也
B.还示予《纪游诗》一编 吾尝终日思矣
C.吾今老此 君幸赵王
D.书之以告别 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是作者为冯山人而写,先前作者一直没有时间完成,因此冯山人多年来虽以不同方式请求却未果。
B.冯山人喜爱雪竹,年轻时喜欢写诗;远游匡庐、武夷归来后,在作者所买之田不远处建屋;晚年眼睛有疾。
C.全文叙冯山人其人其事,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山人风雅的形象、执著的性格逐渐从字里行间凸显出来。
D.这篇文章笔致拙朴平淡刚健,同时又不乏追怀岁月与旧事的无奈痛苦之情,大有意境。
【小题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
⑵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jǐn):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矣 彰:彰显、显著。
B.圣人生于学疾:痛恨,厌恶。
C.使世乱、不肖主重惑者益:更加,越来越。
D.遗理义,以要不可必释:丢弃、抛弃。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先王之教,莫荣
②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B.①师尊言信矣
知明而行无过矣
C.①上至于天子,朝而不惭
②授书而习其句读者
D.①故师尽智竭道
②作《师说》贻之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3分)
A.①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①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②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①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②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D.①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②凡说者,兑之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
(1)顾   (2)辟   (3)偃   (4)往往    (5)已   (6)归
【小题2】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C.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轩东故尝为厨
【小题3】用现代汉语通顺翻译划线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4】作者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请概括文中所记可悲之事。
【小题5】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往往通过借物抒情的方式来抒写心境。请你联系归有光《项脊轩志》对此加以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