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jǐn):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矣 彰:彰显、显著。
B.圣人生于学疾:痛恨,厌恶。
C.使世乱、不肖主重惑者益:更加,越来越。
D.遗理义,以要不可必释:丢弃、抛弃。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先王之教,莫荣
②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B.①师尊言信矣
知明而行无过矣
C.①上至于天子,朝而不惭
②授书而习其句读者
D.①故师尽智竭道
②作《师说》贻之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3分)
A.①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①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②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①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②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D.①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②凡说者,兑之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08 08:26: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示季子懋修书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勒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志励行,所以贻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选自《张文忠公全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矜己而自足 矜:夸耀B.所以贻则于后人者 则:家规
C.平生苦志励行 苦:为……所苦D.而俯首以就矩矱也 就:遵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谓楚而北行 欲人无惑也难矣
B.才可为而不为 度我至军中,公
C.吾家诗书发迹 日削月割,趋于亡
D.天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小题4】张居正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告诫?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同类题4

   甲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乙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联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陛下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永保无疆之(美善)  ②凡百元首(君主帝王)  ③虽之以严刑(使之明白)  ④徵见久承平(太平)  ⑤百万(只)  ⑥之四五然后赦(争执)  ⑦宫中所也(影响感化)  ⑧陛下曰(发誓)
A.①⑥⑦
B.③⑤⑧
C.②④⑥
D.①④⑧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③从容问曰 ④人苦不自觉
勉强受谏 ⑥弟守法如此  ⑦必浚其泉源 ⑧必固其根本
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⑥⑧C.①③⑤⑥⑧D.③④⑤⑥⑦
【小题3】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伐根求木茂 不约我礼用
B.根不固求木之长 此悦从谏也
C.岂其取易而守之难乎 执四五然后赦
D.而况明哲乎 此难受谏也
【小题4】对甲、乙文意的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在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地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并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乙文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柳雄、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D.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情忽慢。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幡然省悟。
【小题5】翻译
(1)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2)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知州之二年①,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②。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没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欧阳公知州之二年:即宋庆历六年,是欧阳修被贬滁州的第二年。②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韩愈《北湖》诗有“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的句子。

【小题1】解释加点字
(1)欧阳公州之二年
(2)亭曰“丰乐”
【小题2】作者以“丰乐亭”起笔的用意何在?请简要说明。
【小题3】文中画线句若用一个成语概括应该是□□□□。
【小题4】从上文内容推测,欧阳修以“丰乐”二字命名亭子的主要原因是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小题5】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上文与此意思相对应的两处是  (    )(    )
A.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B.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C.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D.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E.一山之隅,一泉之旁……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小题6】你认为曾巩的这篇记“醒心亭”的文章是否做到了“以见其名之意”?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