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谪居于黄,过岐亭,见焉适:恰好
B.余既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耸:惊奇
C.见方山子两骑从:带领
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使:让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欲此驰骋当世而告成功
B.鹊起前刃若新发
C.因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赢而不助五国也
D.见其著帽原庄宗之以得天下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余既耸然
A.掠江东南去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函梁君臣之首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小题4】下列各项全都是苏轼见到方山子时感到惊异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④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⑤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小题5】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山子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得到乡里的游侠之士的推崇。
B.山里没有人认识方山子。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和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样子相似,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C.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在河北还有田地,收入颇丰,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
D.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但是苏轼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被贬隐居在此或许能遇见他们。
【小题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24 03:0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
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
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②于众心者,曰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 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曰:“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②不慊:不满,不高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官太平府时,有疑 狱:案件
B.彼皆不识公耳 阳:同“佯”,假装
C.本不应世间事 预:干预
D.公沈思其语,不访而归 竟:竟然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   )(3分)
A.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 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 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 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D.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 小民各私其身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的方法。
B.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而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C.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很难了解到实情。
D.太守听到老僧的意见后,决定停止这次下乡的暗访行动,打道回府了。第二天,又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向老和尚表谢意。
【小题4】 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3分)
(2)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3分)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六 国 论
苏  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赂秦耶率:率先,领先
B.此言之得:适宜,得当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D.李牧连之却:使……退却,击退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然秦区区之地
B.斯用兵之效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C.惜其用武不终也吾尝终日思也
D.而秦人积威之所劫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心论点句紧扣文题,由因溯果,从反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句话“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
C.结尾一段借古讽今,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D.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分)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小题5】《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
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謼嗁,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
柏川桥者,与予所居后户对。其前户所临街,称名多异。或曰:其地古属绵乡,名曰绵乡营。或曰:柏川桥北百余步外,其地为明之东厂;至今犹名曰东厂;而此地则明之饷营也。是二说者,今皆不可考云。
(清·管同《抱膝轩记》,有删节)
【注】①僦(jiù)宅:租房。②市廛:商店集中的地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 处:安置
B.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 阙:缺憾
C.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 楹:楹联
D.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  聒:吵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会是三水/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偃仰啸歌,即获其所/其孰能讥之乎
C.盖往往为所掩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而此地则明之饷营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书斋记,文中详细叙述了抱膝轩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名字的由来。
B.由于租住的老屋破旧,环境恶劣,作者很不满意,于是在屋外另建了抱膝轩。
C.抱膝轩在四面喧闹的环境中,但作者身处其中却能像陶渊明一样悠然自得。
D.作者描写抱膝轩以及其中的生活情景,意在表达安贫乐道、不慕功名的志趣。
【小题4】作者在抱膝轩中的“一时之兴”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况。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謼嗁,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
(2)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B.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的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小题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2)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