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小题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A、B在文中分别具体指谁?(2分)   
【小题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语言表达 更新时间:2014-04-24 12:39: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越州余姚县海塘记
王安石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永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通涂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其旁田者冒:淹没
B.至君遂以文学其家世:继承
C.而君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过:责备
D.而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胜:制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始堤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  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B.能亲身当风霜氛雾之毒 安能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D.不出于此乎? 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题为“海塘记”,主要篇幅却用来叙述作者与筹建海塘的顾景初“从容言天下事”,在肯定谢景初言行的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作者的为政思想。
B.作者写作本文一是为了完成谢景初所托,二为记取谢景初之言留存后人深思。
C.谢景初认为,兴修水利、治理农桑以及兴办学校、使百姓相习礼乐,这是地方官的两件大事,作者深以为然。
D.谢景初急民之困的为官之道与世吏之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而,作者认为宋代近百年来教化不行的原因就在于官吏们的不作为。
【小题4】作“/”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善 夫 仁 人 长 虑 却 顾 图 民 之 灾 如 此 其 至 其 不 可 以 无 传 而 后 之 君 子 考 其 传 得 其 所 以 为 其 亦 不 可 以 无 思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3分)
(2)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4分)

同类题2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乙)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年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乎!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及饭目眶盈盈动孺人又指余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奄便有十年。吁!可悲也已!
(归有光《寒花葬志》)
【小题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室坏不修(破败)B.其制稍异于前(格局)
C.事我而不卒(终结)D.吾妻来归(回家)
【小题2】下面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及饭/目眶盈盈动/孺人又指余/以为笑。
B.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及饭目眶盈盈/动孺人又指余/以为笑。
C.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及饭目眶/盈盈动孺人/又指余/以为笑。
D.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及饭/目眶盈盈/动孺人又指余/以为笑。
【小题3】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取的两小段文章,都充分地体现了归有光散文的选材的特征——选取生活中的家庭琐事。
B.“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寒花陪嫁过来时,才十岁,穿着深绿色的裙子,十分可人。
C.“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不常居”,是常年羁旅在外,没时间回故居。
D.从两则短文看,归有光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封建士大夫。特别是在与寒花的和谐相处中,更见其平易的人格魅力。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
(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小题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的“王道”理想就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4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每小题3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坐,而问客曰危:端正
B.横赋诗槊:船桨
C.飞仙以遨游挟:偕同
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与其徒上高山
A.顺流而B.月明星稀,乌鹊
C.幽壑之潜蛟D.鱼虾而友糜鹿
【小题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B.固一世之雄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何为其然也?
【小题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这种悲伤哀怨的情绪和作者的豪放风格相矛盾。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同类题5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虚白上人
明高启
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焉。
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选自《高青丘集•凫藻集》卷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巨官要人,车马相属   相属:相连接
B.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 胜:美景
C.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   骈然:两两相对的样子
D.一以风乎人  风:风俗、风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往云岩诸峰间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虚白形癯而神清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C.间出所为诗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D.议于庐者欢然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虚白上人,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他对达官贵人不屑一顾,而对志同道合的友人却是唯恐招待不周。
B.作者在第三段通过描写居室环境的简陋凸显出虚白上人安贫乐道的形象特点。
C.作者在第四段采用对比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当时士大夫和僧人风气日坏。
D.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仅为了赠给虚白上人,而且也为了“风乎人”“省乎己”,针砭时弊。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⑵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
【小题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