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第二个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5分)
(2)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21 02:3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文3、4段,完成下面问题。

夫人之相,俯仰一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1),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2)。”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qì),未尝不文嗟(jiē)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3)。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4)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以伤感生命的短促起笔,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感慨。值得注意的是,从结构上看,“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巧妙地衔接了上文。
B.作者把人们的生活态度概括成两种形态,前者即文中所说的“静”,后者即文中所说的“躁”,以此为切入点,引出下面的感慨。
C.作者异中求同,尽管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慨不同,但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却相同,引出“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抒发人不免一死的悲痛。
D.第四段,作者先论述古人、今人对于死生的感慨“若合一契”,批判“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接着指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夫人之相   
(2)取诸怀抱   
(3)或寄所托   
(4)放浪形骸之外
(5)不知老将至
(6)及其所既倦
(7)感慨系
(8)未尝不文嗟悼
(9)不能之于怀   
(10)所以兴怀   
(11)其一也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3分,断句翻译10分,共22分。)
阅江楼记
明 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道同体注1。虽一娱一游,亦思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想。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注2。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注3。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注:(1)此句意思是:从此声威教化所及,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而清明,几乎与天道融为一体(2)临春、结绮皆为陈后主所建的楼阁,隋兵攻入金陵,焚于火;齐云楼为唐代曹恭王所建,落星楼于吴嘉禾元年建造,在南京落星山。(3)贞珉:精美的石碑。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类皆偏据一方类:大抵
B.逮我皇帝定鼎于兹逮: 等到
C.此朕德绥威服绥:安抚
D.臣不敏敏:敏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上以其地雄胜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
B.与民同游观之乐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C.蛮琛联肩而入贡起,立而饮之
D.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金陵为帝王之州B.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C.今则南北一家  D.非我也,兵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登上阅江楼,看到长江、汉水滔滔东去,各地的官员纷纷前来述职,城高池深,关隘险固,于是感慨地说:“这是士兵们栉风沐雨,征战攻取才得到的啊!中华土地这样广阔,更感到要想办法来保住它。”
B.作者认为,那临春楼、结绮楼,不是不华美;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演奏放荡的乐曲,收藏燕赵的美女。都是是腐化的象征,当今帝王也不例外。
C.六朝的时候,常常凭借阅江楼作为防御敌人的天然屏障。现在则已南北一家,把长江看作一条和平的江水,无须用来进行战争了。
D.读书人有登上这座楼而观赏这长江风景的,应当想到皇上的圣德如青天一样,浩荡宏伟,难以称说,与神禹开山引水的功业同样是无边无际的。忠于君王、报答皇上的心情就会油然而生。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处断句。(4分)
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一娱一游,亦思为天下后世法。(3分)
译文:   
②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3分)
译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猛狗与社鼠

韩非子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管仲: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齐桓公任命他为卿,尊他为“仲父”。②阤(zhì):崩塌。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酒甚美,帜甚高 县:通“悬”,悬挂
B.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万乘之主    明:表明
C.此人主之所以蔽胁 所以:……的原因
D.故人臣执柄而擅禁 执柄:掌权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B.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C.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D.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借写“狗恶酒酸”“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来揭露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丑恶现象: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
B.猛狗、社鼠的形象,喻意大体一致又各有侧重:猛狗着重比喻排挤贤能的朝廷权臣,社鼠着重比喻蒙蔽君主的左右亲信。
C.最后一段举出尧传天下给舜的传说,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尧为人主而“不觉”,致使他接连错杀鲧、共工两位大臣。
D.两个寓言故事包含着这样的哲理,事物间常常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复杂关系,如猛狗与酒酸之间的必然关系,就难以判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
⑵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邠州建学记

宋范仲淹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人曷尝而乏哉?天地灵粹,赋于万物,非昔醇而今,吾观物有秀于类者,曾不减于古,岂人秀而贤者,独有下于古欤?诚教有所未格,器有所未就而然耶?庠序可不兴乎?庠序者,俊义所由出焉。三王有天下各数百年,并用此道,以长养人才。才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王室安,斯明著之效矣。

庆历甲申岁,予参二国政。亲奉圣谟,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岁贡群士,一由此出。明年春,予得请邠城守。署事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才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因议改卜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以兵马监押刘保、节度推官杨承用,共掌役事。博士朝夕视之。

明年夏厥功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十楹。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以树其德业哉!”

予既改南阳郡,博士移书请为之记。予尝观《易》之“大象”,在《小畜》曰:“君子以懿文德。”谓其道未通,则乎文德,俟时而行也。在《兑》曰:“君子以朋友讲习。”谓相说之道,以利乎正,莫大于讲习也。诸生其能知吾君建学及圣人大《易》之旨,则庶几乎,故书之。

【小题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昔醇而今漓:浅薄B.士人洋洋其来如归   归:回家
C.二帝三王之风    被:遍布D.则乎文德 畜:积聚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治王室安 襟三江带五湖
B.予得请邠城守 乃令秦武阳
C.并其庙迁犹且从师而问
D.吾君之大赐 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B.庆历甲申岁,是一种纪年方式,“庆历”是君王庙号,“甲申”是干支纪年法。
C.夫子庙是为纪念孔子而建,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
D.《易》是五经之一,其他四部是诗、书礼、春秋,再加上“乐”,则为六艺。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明年夏/厥功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
B.明年夏/厥功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
C.明年夏厥/功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
D.明年夏厥/功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才的重要而引出兴学,以庆历兴学引出邠州建学,最后以作者任南阳为邠州建学做记收笔,结构完整,行文严谨。
B.作者在邠城任上第三日,视察夫子庙,他认为夫子庙太过狭小,学子无安身求学之地,于是着手修建新的学府。
C.本文中间描写到改建一新的邠州庙学的规模布局及邠州士人的喜悦心情,还写道改建的庙学必会推动当地的教育发展。
D.本文是作者为邡州建学写的一篇记述性文章,行文中借记为论,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胸襟。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教有所未格,器有所未就而然耶?
(2)予既改南阳郡,博士移书请为之记。
(3)诸生其能知吾君建学及圣人大《易》之旨,则庶几乎,故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