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2012·高考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21 10:38: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雪竹轩记
明归有光
冯山人为予言:“吾甚爱雪竹,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轩,请子记之。”予不暇以为,而山人求之数岁,或以诗,或以书,日月一至。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是以旷岁而不答也。
山人少喜为诗,诗出而上海陆文裕公亟称之。先是,山人居昆山之安亭,及予来安亭,则山人已迁上海界中,与安亭隔一江。予尝过永怀寺,爱其古桂,坐久之。问寺中所往来者,僧曰:“地僻,绝无人。惟有冯山人时时过江来,独吟桂树之下。”予后数见之于张通参之座。通参与湖州刘尚书为社会,二公皆称山人为笃实君子。
去年,山人年老矣,与通参游匡庐、武夷,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予戏曰:“冯先生之雪竹,必求之匡庐、武夷间耶?”今年, 予买田青浦之嵩塘。山人与予书曰:“吾近卜筑盘龙,与嵩塘近,子来观我雪竹。”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山人复遣其子来,曰:“吾前告子雪竹轩,复移盘龙也,吾今老于此。子许我记,几年不能得。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予问山人起居。其子曰:“去年与通参行郡中,老人目不能了了,道间有古井,无石栏,不觉越过之,几坠。自此不复出。每自叹曰:‘匡庐、武夷,不可复至矣,雪竹,则何所无之?’”其子去,又数数书来。会予方北上,思欲一造山人之竹所而不能矣。因书之以告别,且使揭之楣间,为《雪竹轩记》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注①冯山人:冯淮,字会东,号雪竹,昆山(今属江苏)人。山人,古时对隐居不仕的读书人的称呼,也常作为学者士人的雅号。②雪竹:一种干节上有白粉的竹子。③社会:旧时由志趣相同者结合而成的组织或团体。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是以岁而不答也旷:时日多、久
B.因以吾轩名:命名、取名
C.吾近筑盘龙卜:预料、估计
D.且使之楣间揭:标示、展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冯山人予言不足外人道也
B.还示予《纪游诗》一编吾尝终日思矣
C.吾今老此君幸赵王
D.书之以告别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篇文章是作者为冯山人而写,先前作者一直没有时间完成,因此冯山人多年来虽以不同方式请求却未果。
B.冯山人喜爱雪竹,年轻时喜欢写诗;远游匡庐、武夷归来后,在作者所买之田不远处建屋;晚年眼睛有疾。
C.全文叙冯山人其人其事,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山人风雅的形象、执著的性格逐渐从字里行间凸显出来。
D.这篇文章笔致从容,淡雅疏放,刚健之中见哲思,同时又不乏追怀岁月与旧事的无奈痛苦之情,大有意境。
【小题4】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3分)
⑵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4分)
⑶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节选)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穷发:不毛之地
B.云气 绝:穿越
C.此小大之也 辩:辩论
D.而一国者  征:取信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者”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穷发之北有冥海
B.未有知其修
C.以游无穷
D.而征一国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言”是假借往圣先贤、先辈宿学之口来替自己说话,以增强文章可信度的写法。“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可理解为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
B.列子和宋荣子虽然比一般人略高一筹,但他们和其他人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也还是算不得“逍遥游”。
C.作者认为,只有“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境界,流露出一种对获得绝对自由的消极态度。
D.逍遥,其实是指一种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并非外在的表象,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超越现实存在,培育一个自由广阔的精神世界。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小题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锯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

【小题1】下列各项对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过秦论中》)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过秦论中》)
C.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过秦论中》)
D.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过秦论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朱”就是春秋时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代称。
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秦以外其他六国都在山东。
C.“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D.“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铺叙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所率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缺少行军用兵的谋略,意在表明由此而失败的秦朝不堪一击。
B.“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C.选文第二段将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突出陈涉之微与九国之强,然而他们与秦相抗,成败结果出人意料、引人深思。
D.选文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选自《昌黎先生文集》)
【注】 ①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② 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③大号:年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文辞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B.寄目偿所愿焉窃:私下里。
C.公与监军使于此阁燕:通“宴”,设宴席。
D.于是栋楹梁桷板之腐黑挠折者槛:门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十四年,言事斥守揭阳
诸侯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又不得过南昌观所谓滕王阁者
故舍汝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C.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
积土成山,风雨兴
D.子为我记之
王之好乐甚,而齐国庶几乎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
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B.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
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C.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
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D.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
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