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③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⑤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⑥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则尽其天年人皆得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即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除:治,整理
B.在丁卯三月之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C.中丞于溷藩以免  匿:藏,躲藏
D.诛五人按:斩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盖蓼洲周公之被逮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C.佯狂不知所者呼中丞名而詈之
D.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朝廷而五人生编伍之间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疾病而死其:指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B.于是乘厉声以呵其:指毛一鹭。
C.敛赀财以送行其:指五义士。
D.发志士之悲哉其:指豪杰之流。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第四段文字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五义士慷慨就义时的从容,表现了舍生取义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突出了他们嫉恶如仇的高贵品质。
B.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歌颂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周顺昌等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C.在第六段中,作者用假设句意在从反面点明五义士为义而死重于泰山的可贵。
D.本文巧妙地运用对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有很强的感染力。
【小题5】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3分)
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27 05:26: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15分)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1】【小题2】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者灭亡
B.后秦击赵者两次
C.暴秦之欲无满足
D.思先祖父其,他们的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举予人洎牧谗诛
B.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致千里
C.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不拘
D.秦以攻取之外,小获邑,大则得城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目的在于说明先辈创业的艰难,表现出征战的艰辛和得到土地的不易。
B.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是引用战国时苏代劝阻魏王的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壑难填的要害,形象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
C.“三国”是指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刺客”指燕国的荆轲,“良将”是指赵国的李牧。
D.本文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巧妙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节选第二段综合运用假设、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小题9】【小题10】【小题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分)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3分)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15分)
名实篇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①,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其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②,遂设燕③言,面相讨试。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④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⑤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不绝于世,岂不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
【注】 ①童竖:童仆。②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③ 燕:通“宴”, 宴席。④ 触涂:处处。⑤迒háng,(鸟兽的)脚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但察之未耳熟:熟练
B.日欢谐竞:整.从头到尾
C.迁为泗州别驾及:等到
D.岂不哉弘:伟大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都是“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3分)
① 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② 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
③ 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④ 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⑤ 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⑥ 四海悠悠.皆慕名者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
B.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徒有虚名,于是设宴叙谈,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思法。
C.人一旦有了虚假的行为,后面没办法处处相继周全时,那么原先的功绩也就会随之而毁。
D.圣人用前人之名教育后人的原因是一方面可以劝勉世人立名,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得实惠。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l)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3分)
(2)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常不自    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之也 责:责备
D.不录有司    于:表被动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族旧事只能去问家族里年长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D.归有光认为家族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小题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州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有力焉。凡图之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为之书。庐陵欧阳修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州东南之水会     当:处在
B.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予 示:指示
C.吾于是有力焉 信:相信
D.予以为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   济:补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其暇日 ②不如而厚遇之
B.①凡图之载 ②为秦人积威之
C.①为吾书其大概焉   ②孰能讥之乎
D.①为之书   ②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真州东园美景的一项是( )
①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 
②芙渠芰荷之的历 
③苍烟白露而荆棘 
④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
⑤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 
⑥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园是施正臣、许子春和马仲涂三人于闲暇之时,利用监军荒废的营地修造建成的一处园林景观。
B.许子春的陈述流露了其三人建造东园的自豪感,让人从中感受到了东园无法言说的美丽。
C.许子春认为,四方人士天天前来东园游览,他们三人总会离开,也为让后人知道东园的来历,有必要作文留念。
D.欧阳修面对东园艳丽典雅的景致和游人游玩的欢乐景象,激动不已,欣然命笔,为园作记。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以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
(2)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至言
贾山
臣闻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则不用而身危,不切直则不可以明道,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地之硗①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江皋河濒,虽有恶种,无不猥大。昔者夏、商之季世,虽关龙逢、比干②之贤,身死亡而道不用。文王之时,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刍荛采薪之人皆得尽其力,此周之所以兴也。故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仁者善养士。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于纵欲恣行暴虐,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弗闻,则社稷危矣。
今陛下念思祖考,术追厥功,图所以昭光洪业休德。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皆③焉,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④以承休德。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又必怠于政矣。
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卫卒,止岁贡;去诸苑以赋农夫,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是以元年膏雨降,五谷登,此天之所以相陛下也。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衣食多于前年而盗贼少,此天下之所以顺陛下也。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臣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大臣不得与宴游,方正修洁之士不得从射猎,使皆务其方以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礼。如此,则陛下之道尊敬,功业施于四海,垂于万世子孙矣。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二十一》,文字略有删改)
(注)①硗(qiāo):地坚硬不肥沃。②关龙逢:夏朝末年的大臣,因忠谏两为君王桀所杀。比干:商朝忠臣,直言进谏,被纣王剖心。下文的孟贲(bēn)是战国时卫国的勇士,传说能生拔牛角。③(xīn):欣喜。④精白:精诚,纯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恶种,无不大猥:众,多。
B.图所以昭光洪业德休:美善。
C.臣恐朝廷之弛解:分解,分化。
D.食膳,不听乐损:减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臣闻忠臣事君也 ②杳不知其所
B.①开道而求谏,和颜色受之 ②臣与将军戮力攻秦
C.①又选贤者使为常侍诸吏 ②惜用武而不终也
D.①夏岁二月,定明堂 ②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
B.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
C.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
D.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节用土地与种子的关系设喻说理,将深奥的道理寓于日常经验之中,以此来说明臣子应当尽忠竭虑、直言进谏。
B.作者认为当朝皇帝虽然在招贤纳士方面做得不错,将贤良方正之士聚集到了朝廷,但没有使他们的全部精力用在治国安民上。
C.作者先是对当朝皇帝采取的爱民惠民等措施予以肯定,然后再说对其日日射猎游玩感到伤心,这样进谏更容易让皇帝接受。
D.末段作者提出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希望皇帝践行以建立万世之业;引用《诗经》中的话,意在劝诫皇帝做事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小题5】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于纵欲恣行暴虐,恶闻其过乎!
(2)去诸苑以赋农夫,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