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9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也(规律)  ②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灭亡)  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小题3】对第二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简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10分)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27 06:0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与妻书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选自《古代散文选注》)

(简注)
①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②意映:作者妻子的名字,姓陈。卿卿:旧时夫妻问的爱称,多用于男对女的称呼。如晤:书信中的习惯用语,意思是说,就像和你见面一样。③太上之忘情: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说,意指修养很高的圣人,可以忘去一切感情。太上,至高无上的意思。④巾短情长:这封信是写在一条白布巾上的,所以这样说。
(阅读指要)
这是林觉民在1911年4月广州起义前三天的夜间写给妻子的绝笔书。信里洋溢着对妻子的爱、对生活的爱,时时表安慰,又时时做解释。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儿女之情上,而是将儿女之情与革命利益相比较,使对妻子、生活的爱与革命需要统一起来。信中反复强调了“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充分表达了作者为拯救祖国的危亡,使亿万同胞从帝国主义的魔爪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不惜抛头颅、洒鲜血的豪情壮志,代表了20世纪初期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涨时期大批志士仁人的共同心声。这封信既缠绵悱恻,又豪情满怀,是一首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又恐汝不吾衷(_________) (2)吾吾爱汝之心(________)
(3)冬之望日前后(_________) (4)汝能之乎(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第”与“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句中“第”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必躬造左公B.亦有溪流贯其间,不可耕艺
C.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D.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C.吾灵尚依依旁汝也D.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2)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3)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小题5】第三段回忆了几件事?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游天都

徐霞客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陡者之 级:凿石级
B.悬者梯接之  植:树(梯子)
C.从流石行而上 蛇:像蛇一样
D.惟一石顶起犹数十丈  壁:石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扶杖望朱砂庵登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亦余昔年欲登未登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C.独莲花抗耳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D.则雾出左 得复见将军
【小题3】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
A.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B.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来去无定。
C.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D.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
B.作者“决意游天都”,遇险阻“终亦不顾”,登顶得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黄山特有的奇观。
C.文章记叙翔实。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石罅、文殊院、莲花峰、天都峰,游踪所及,写来都详细生动。
D.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寓情于景,藏议于景。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的精神及对大自然的热爱都蕴含于字里行间。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2)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3)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