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 (2)与为忘形交者( )
(3)则思厉节操 ( ) (4)若相磋以道,相以德 (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学广闻多   仰视,俯而思
B.夫如是,菊也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贤也吾爱   皆出于此乎?
D.有则必为先生之爱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
【小题3】用“/”为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断句
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
(2)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小题5】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29 02:46: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公行状
[唐]李翱
公讳愈,字退之,昌黎人。生三岁,父殁,养于兄会舍。及长读书,能记他生之所习,年二十五,上进士第。
元和十二年秋,以兵老久屯,贼未灭,上命裴丞相为淮西节度使,以招讨之。丞相请公以行,为行军司马,从丞相居于郾城。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以拒官军,守城者率老弱,且不过千人,亟白丞相,请以兵三千人间道以入,必擒吴元济。丞相未及行,而李愬自唐州文城垒提其卒以夜入蔡州,果得元济。蔡州既平,布衣柏耆以计谒公,公与语,奇之。遂白丞相曰:“淮西灭,王承宗胆破,可不劳用众,宜使辩士奉相公书,明祸福以招之,彼必服。”丞相然之。公令柏耆口占为丞相书,明祸福,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承宗果大恐,上表请割德、棣二州以献。丞相归京师,公迁刑部侍郎。
岁馀,佛骨自凤翔至,传京师诸寺,时百姓有烧指与顶以祈福者。公奏疏言:“自伏羲至周文、武时,皆未有佛,而年多至百岁,有过之者。自佛法入中国,帝王事之,寿不能长。梁武帝事之最谨,而国大乱。请烧弃佛骨。”疏入,贬潮州刺史。移袁州刺史,百姓以男女为人隶者,公皆计佣以偿其直而出归之。
入迁国子祭酒。有直讲能说《礼》而陋于容,学官多豪族子,摈之不得共食。公命吏曰:“召直讲来,与祭酒共食。”学官由此不敢贱直讲。奏儒生为学官,日使会讲。生徒奔走听闻,皆相喜曰:“韩公来为祭酒,国子监不寂寞矣。”
公气厚性通,论议多大体;与人交,始终不易。凡嫁内外及交友之女无主者十人。幼养于嫂郑氏,及嫂殁,为之服期以报之。深于文章,每以为自扬雄之后,作者不出,其所为文未尝效前人之言,而固与之并。自贞元末,以至于兹,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公以为法。
(选自《李文公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兵久屯    老:年老
B.请以兵三千人道以入   间:偏僻
C.之不得共食  摈:排斥
D.学官由此不敢直讲     贱:轻视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追随裴丞相平叛时,向丞相献计,派遣李愬带领精兵三千人夜袭城池,擒获叛贼吴元济,平定了淮西的叛乱。
B.韩愈上书《论佛骨表》,反对狂热崇拜佛骨,认为崇信佛教既不利于国家的安定,也不能保佑君主长寿,从而触怒了皇帝,被贬潮州。
C.韩愈尊重有才学的人,不以貌取人,在国子监任祭酒时,用巧妙的手段维护了一位相貌丑陋的教授的尊严。
D.韩愈在古文创作上有很精深的造诣,提倡要向东汉以前的作家学习,同时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令柏耆口占为丞相书,明祸福,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
(2)每以为自扬雄之后,作者不出,其为文未尝效前人之言,而固与之并。
【小题4】韩愈的才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祖膺期,晋太中大夫。父虔之,宋乐安令。麟士幼而俊敏,年七岁,听叔父岳言玄。宾散,言无所遗失。岳抚其肩曰:“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及长,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亲亡,居丧尽礼。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居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乡里号为“织帘先生”。尝为人作竹误伤手,便流泪而还。同作者谓曰:“此不足损,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遗体毁伤,感而悲耳。”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不得已至都,尚之深相接,尝谓子偃曰:“山薮故多奇士,沈麟士,黄叔度之流也,汝师之。”麟士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乃叹曰:“古人亦何人哉!”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

或劝之仕,答曰:“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乃作《玄散赋》以绝世。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士未尝答也。隐居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曰:“吴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麟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征北张永为吴兴,请麟士入郡。麟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欲一观之,乃往停数月。永欲请为功曹,麟士曰:“必欲饰浑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虽不敏,请附高节,有蹈东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永乃止。升明末,太守王奂,永明中,中书郎沈约并表荐之,征皆不就。

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负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终老,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征,又不就。二年,卒于家,年八十五。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六》,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B.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C.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D.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瞬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阕,又叫“服除,守丧期满除去孝服。丁忧期间官员必须离职守制,如朝廷有需要,官员也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称“夺情”。
B.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诗》《书》(礼》《乐)《易》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秦始皇“焚书坑儒”,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C.黔劓,黔,通“黥”,又称黥刑、墨刑,是以在犯人的脸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罪犯标志的刑罚。劓,是割去鼻子的刑罚。
D.素琴,点《陋室铭》中“素琴”相同,为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的琴。零是汉文化中地位极为崇高的乐器,被历代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麟士聪慧机敏,博闻强识。年幼听父亲谈论道家学说,听后即能复述无遗。年过八十,仍耳聪目明,曾在灯下小字书写二三千卷书。
B.沈麟士淡泊名利,节操高尚。曾受到孔山士、张永、沈约等人的征召举荐,但他都没有出来做官。终生无所营求,而致力于钻研学问。
C.沈麟士为人至孝,受人敬仰。他服丧尽礼,每遇忌日总要流泪十多天。隐居山中,有弟子数十百人,时人编成谚语赞叹其为“贤士”。
D.沈麟士读书刻苦,甘于清贫。平日一边编制竹帘,一边诵读诗书,被称为“织帘先生”。自己背柴汲水,并日而食,却仍读书不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作者谓曰:“此不足损,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遗体毁伤,感而悲耳。”
(2)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