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浣花溪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 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 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 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注】严公,指杜甫的好友严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清华:清幽而绚丽
B.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次第:齐整
C.不必求肖,想当尔尔尔尔:这样
D.碑皆不堪读不堪:不能忍受
【小题2】下列各项全都属于钟惺“耽林泉之趣”的一项是(  ‘)(3分)
①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②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
③尽溪,平望如荠④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⑤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⑥迫暮趣归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门见山,以微景入题,为读者描绘了浣花溪精致的一面,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
B.文章描写景物,善于抓住其特有形态,条理分明,历历如画,写景抒情,结合自然。
C.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之胜,堪称佳构。
D.文章结尾,作者入骨地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2)溪周之,非桥不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10 11:07: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4分)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子路揜①雉而复释之。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此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慨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  (选自《吕氏春秋·审己》)
【注解】①(yǎn):通“掩”,覆而取之,罩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与不知同当:适合
B.子列子常射矣中:靶心
C.齐攻鲁,岑鼎求:寻求
D.恶其三人而杀之矣恶:诽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水出于山而走海宣子田首山
B.退习之三年提刀立,为之四顾
C.国人之欲逐豫之以饥馑
D.达师之所以过俗者,其知也。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小题3】下列都能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① 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②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③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  ④贤固若是其苦邪 
⑤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⑥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
A.①②⑤B.③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先王、名士、达师超过普通人,是因为他们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像水的发源、流向,庄稼生长、收藏这样的事,也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B.鲁君向柳下季求助,柳下季告诉鲁君,如果救助了鲁国,他自己的国家就会受到齐国攻击,所以自己很难办到,于是鲁君就把真的岑鼎送去了齐国。
C.越王授受到自己儿子攻击后,后悔自己没有听从弟弟豫的意见把四个儿子都杀掉,从而避开危难,实际上是他并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D.本文举例丰富,运用巧妙,有简例和详例,有正例和反例,并将例子与议论结合,阐明了“知故”“审己”的核心思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2分)   
(2)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2分)
(3)贤固若是其苦邪。 (2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①:“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②,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③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之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④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注】①谈士:谈论世事的人。②畴曩(chóu nǎng):往舀。③制作:指文章著述。侔(móu):相等,齐同。④谟猷(yóu):谋画。谋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握之事躬:鞠躬
B.未下车,即苟慈明辟:征召
C.而愿身国士委:付托
D.惟君侯之图:考虑
【小题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是写李白向韩荆州介绍自己的才华的一组是( )
①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
②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③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④笔参造化,学究天人请日试万言,倚骂可待
⑤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⑥推赤心于诸贤之腹中
A.①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荆州谦恭下士,识拔人才。
B.接着作者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信。
C.作者在介绍自己的同时,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作者为了得到韩荆州的赏识,不得不改他平日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对韩荆州进行恭维。
D.文末作者提出请韩荆州阅读自己的作品,并愿意当面呈上,就像薛烛相青萍宝剑,卞和识璞玉一样,自己也能得到韩荆州的赏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2)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进学解
韩 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    张:建立
B.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    庸:任用
C.贪多务得,细大不 捐:抛弃
D.三年博士,冗不见 治: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患有司不明 而死固付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B.焚膏油继晷  旦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C.纂言者必钩玄 吾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D.訾医师以昌阳引年 愿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B.本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C.文章第一段和第三段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第二段“生徒驳诘”·学生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情绪强烈。
D.国子先生勉励学生勤学多思,说社会清明,君圣臣贤,法治健全,只要才干突出,就会被任用,困遇与才干是相符的。这是他对学生的勉励,更是他内心愤愤不平的宣泄。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2)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其遇于世何如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诫子书
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己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王.其言
恨不一日离汝.然民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令国是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
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筻,无所不
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八棱。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
人,故排万难递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种,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
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枝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令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匆
惮劳,匆恃责,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逢,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
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令则去国万
里矣,汝平日所抉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
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
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余五旬外之
人也,服官一品 .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
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
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妻外鸳。汝苟竿头日
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勿惮劳,勿恃贵   畏惧    B.反足贻堂上以忧 赠给
c.为贱卒.苦身戳力   竭尽    D.当必亲炙之 熏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B.果也除体操外
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然犹兢兢也
C.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D.今则去国万里矣
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  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都属于张之洞送儿子到日本习武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 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 ②外寇纷来,边境屡失
③ 学校肇开 ④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⑤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 ⑥得学问上之益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之洞十分关爱儿子,在儿子离家半月后,就急着写信给儿子,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诉他,让他安心学习。
B.张之洞的儿子从小喜欢卖弄才华,常常捣乱课堂,无心读书,张之洞认为凭他的资质不可能再考取更大的功名。
C.张之洞认为,即使科举没有废除,儿子最多也只能考中一个秀才,而当时各位前辈则不认同张之洞的这个看法。
D.张之洞告诫儿子,就算将来毕业后,靠父亲的庇护能谋得一官半职,也要好学上进,
体察民情,不要放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