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
(孟子)曰:“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谷不可食也胜:尽
B.养生死无憾丧:办丧事
C.庠序之教谨:重视
D.申之以孝之义悌:爱护弟弟
【小题2】【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闻有国有家者
B.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寡人之用心者
C.是何异于刺人杀之朝济夕设版焉
D.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哀墓之徒有其石也
【小题4】【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7 05:39: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离骚》,完成下列小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虽修姱以羁兮 好:爱慕、崇尚
B.偭规矩而改 错:缺点、错误
C.宁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D.进不入以尤兮 离:通“罹”,遭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替余兮/伏清白死直兮
B.哀民生多艰/悔相道不察兮
C.屈心抑志兮/夫孰异道相安
D.吾独穷困此时也/延伫吾将反
【小题3】下列句子全能表现屈原“坚持正道、献身理想”的一项是(  )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④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⑤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⑥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A.①②⑥B.①③⑤
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信挑拨。群臣妒忌贤才,投机取巧,毫无原则。这些让屈原感到心灰意冷、前途渺茫、心生死意。
B.屈原通过回顾自己的遭遇,表明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抒发了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将那些无耻小人比作鸷鸟,说明他们过于凶恶伤害他人,终会失道寡助。
D.诗人发挥想象,塑造自我形象,“蕙”“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异花香草装饰自己,表现了诗人美好的精神世界。
E.这两段是屈原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诗人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
【小题5】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荷塘诗集序

(清)姚鼐

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杰,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处而仪谓之一诗人口,此数君子岂所甘载?

②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③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逮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④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

(选自《惜抱轩集》)

注:①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②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③治烦:治理政事。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
A.也B.耳C.矣D.乎
【小题2】第①段和第③段都提到了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这些人,作用分别是什么?
【小题3】概述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对此观点作评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所安:养生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D.齐师败绩。败绩:失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勺是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
B.“对曰”中的“对”一般用于上对下的回答。
C.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文中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D.登轼而望之:①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扶手用。②另一种解释为登上车子,扶着车前的横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描写曹刿和乡人对话时,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
B.文中描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C.在叙述齐鲁战争的经过时,作者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是为了表现肉食者鄙。
D.最后一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更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画记

唐韩愈

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甲戴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戴兵行且下牵者十人,骑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骑拥田犬者一人,骑而牵者二人,骑而驱者三人,执羁靮立者二人,骑而下倚马立者一人,骑而驱涉者二人,徒而驱牧者二人,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斧钺植者七人,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寢休者二人,甲胄坐睡者一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脱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杂执器物役者八人,奉壶矢者一人,舍而食者十有一人,挹注者四人,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载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戏者九人。凡人之事三十有二,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马大者九匹。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陆者、翘者、顾者、鸣者、寝者、讹者、立者、人立者、龁者、饮者、溲者、陟者、降者、痒磨树者、嘘者、嗅者、喜而相戏者、怒而蹄啮者、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凡马之事二十有七,为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牛大小十一头。橐驼三头,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隼一,犬、羊、狐、兔、麋、鹿共三十。旃车三两。杂兵器、弓矢、旌旗、刀剑、矛楣、弓服、矢房、甲胄之属,瓶、盂、簦、笠、筐、、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具,二百五十有一。皆曲极其妙。

贞元甲戌年,余在京师,甚无事,同居有独孤声申叔者,始得此画,而与余弹棋,余幸胜而获焉。意甚惜之,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盖集众工人之所长耳,虽百金不愿易也。明年出京师,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出而观之。座有赵侍御者,君子人也,见之戚然,若有感然。少而进曰:“噫!余之手摹也,亡之且二十年矣。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摹得之,鐽闽中而丧焉。居闲处独,时往来余怀也,其始为之劳而之笃也。今虽遇之,力不能为已,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余既甚爱之,又感赵君之事,因以赠之,而记其人物之形状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焉。

(评论)

“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韩文论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而甲戴兵立者十人被:同“披”,穿着
B.骑而下倚马隼而立者一人臂:在手臂上
C.舍而食者十有一人   具:准备
D.以其始为之劳而好之笃也夙:平素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莫有同者     古之圣人者,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B.壶矢博弈具     鄙贱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出而观之 会论虞常,欲此时降武
D.其始为之劳     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釜:是古代炊具,类似锅,成语破釜沉舟中的“釜”,就是此意;“釜”还是古代容量单位,六斗四升为一“釜”。
B.贞元甲戌:贞元是皇帝年号,甲戌是以干支纪年。
C.独孤生申叔:复姓独孤,名申叔,字子重,生是对未仕青年男子的尊称。古人名与字互有关联,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有协同关系。
D.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的人。文中的赵侍御就是个有道德的人。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B.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C.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D.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以“……而……者几人”句式为主,对男女老少各色人物连同其活动动作以及具体人数细加描写,画面感十足。
B.第二、三段描绘马匹及剩余的其他事物。以马的活动动作为叙述重点,动感十足;其他事物诸如牛驼驴隼、犬羊狐兔麋鹿,旃车兵器、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之具等等一应俱全。
C.前三段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由人及物再及物品,其行文错落有致,层次感分明,从简到繁,由粗到细,动而至静。
D.第四段叙事抒情,简述画作的由来,既有对画的珍视,又有对画的不舍,寄寓了事业上的失落感,又有失去至亲的失落感。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
(2)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
(3)余之手摹也,亡之且二十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