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各题。(11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乎!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亲附
B.后秦击赵者再:又一次
C.暴秦之欲无同“餍”,满足
D.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礼:礼遇,礼待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至丹荆卿为计   洎牧谗诛   
B.赵尝五战秦  其势弱
C.斯用兵效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D.惜其用武不终也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A.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照应文章开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句话。
B.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
C.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其破亡的真正原因。从根本上说,其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2分)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08 11:38: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劝学》、《赤壁赋》中的两段文字, 完成小题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中加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之利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皆出于此乎
C.吾尝终日而思矣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框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舞幽壑之潜蛟D.吾从而师之
【小题4】给加框字词释义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
(3)纵一苇之所如(   ) (4)凌万顷之茫然( )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6】根据题目写出诗句
在沉郁中依然能激励自己保持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何止苏子,刘禹锡在被贬谪二十多年后仍是胸襟豁达,持有乐观进取之精神是如此,请写出最能体现这一情怀的诗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六国论》选段,完成2-4题。
六国破灭,非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国破灭,非不利兵:兵器,武器
B.诸侯之所亡:丧失,丢失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却:使……退却
D.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一向,过去
【小题2】下列各组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赂者赂者丧而犹有可不赂而胜之之势
B.赵尝五战秦其势弱
C.赵常五战于秦,二败三胜惜其用武不终也
D.破灭道也封天下谋臣
【小题3】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3分)
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苟以天下之大
C.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D.赵常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鸟说

戴名世

①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鸟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则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②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雏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而托身非所,见辱于小僮以死?彼竟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小题2】文章从哪些角度描绘“鸟之家”的?
【小题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这是篇寓言式作品,写了一个美好的“鸟家庭”被毁的喜剧。
B.鸟栖桂树,常伴书生;小鸟可人,人爱小鸟;异类通情,共慕一桂——环境可谓美矣!
C.第②段“嗟乎!”,既包含着对鸟巢被毁的震撼,又有对毁灭者愤怒,更表现出深沉的反思。
D.“彼竟以世路为甚宽也哉!”——这是对当时黑暗世道的无情揭露与批判的愤激之语!
【小题5】简要分析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沧浪亭记

(明)何白

仓浪亭在均阳之东,后负玉峰,前临汉水。古《孺子歌》濯缨处。余既辞帝所,复之人间,昔之灵秘清华之境,乃舍我若遗,意怏怏不自得,冀一濯沧浪以少其怀。

居无何,会州大夫林君诣余,余告以杖屦所历,而复请为沧浪主人。大夫曰:“嘻喜!不佞幸为香案吏,实宰太和,日局于案牍簿领,即沧浪近在庑下,岁不一至焉。虽然,子挟吾有以寄其牢愁之思,吾因子游而得以拒案牍之困,吾两人者交相藉也,不亦可乎?”

旦出城北门,操舟以济江。干即古槐渡,为邓陕之商所径道也。予既济,斗折而上数百跬为沧浪亭,亭踞半壁,下瞰大江,亦超然一旷观也。从亭右折而南,趿级而上,为玉峰庵,庵据玉峰之半,古柏蓊然,柏下石径错以石。余披襟其下,耳根清籁。顷之,大夫从者于山半,葛巾方袍,神气道逸,不为风尘磬折状巳。陈酒脯,欲饮予庵后太和精舍。

精舍四周藩以晔榴苍桂,前垒石为台,杂艺牡丹芍药,颇极萧远之致。庵左右多隙地,筼筜万挺,沉沉却暑,碧石清江,隐见林外。少史扫石命酒,余与大夫盘礴引满,堍仰吟啸,觞爵交错,颓然自放。左右之人争窃观,不知谁为太守也。

日暝下山,余与大夫方舟而渡。水裔行旅,趋渡喧嚣。余谓大夫曰:“余不谷,幸徼大夫之灵,得为竞日之游,衎衎然乐也。今截江而渡者,指不下数十百。而为兹山一寓目者,若而人哉!乃知清华之享天所靳也。敢不拜大夫之赐已。”之中流,烟渔船,鸣榔相答。复谓大夫曰:“今之渔父,非昔之孺子,何久之不托于音也?”乃扣舟倚和沧浪之歌。

歌曰:汉之广兮,岂挠而浊,谁为为之,匪扬匪漉。汉之广兮,岂汰而清,谁为为之,匪激匪澄。毋尘而缨也,毋泥而足也,大白若辱兮,又何之濯为?”

(选自《汲古堂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冀一濯沧浪以少其怀   纾:缓和
B.古柏蓊然,栢下石径错以石   文:同“纹”,有花纹的
C.大夫从者于山半   屏:让……退避
D.烟渔舸,鸣榔相答   际:边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林君公务繁忙,但依然抽空陪作者一游沧浪亭,因为他想借此摆脱公务困扰。
B.沧浪亭位于县城北门外江对面半山腰,从那里可俯瞰大江,超脱尘世,十分壮观。
C.林君命人准备酒馔,在玉峰饮酒赏景,纵情歌啸,左右随从都无法辨识他们俩。
D.回程途中,作者发现附近渔父很像古代《孺子歌》中的渔父,于是扣舷应和他们。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实宰太和,日局于案牍簿领,即沧浪近在庑下,岁不一至焉。
(2)精舍四周藩以晔榴苍桂,前石为台,杂艺牡丹芍药,颇极萧远之致。
【小题4】根据文段,简要概括作者的形象特征。(不超过30字)

同类题5

阅读《逍遥游》片段,完成下面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而飞
(2)六月
(3)置杯焉则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5)于地而已矣
【小题2】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④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B.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小题3】大鹏南飞,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其中的道理,用文中的话来解释,就是因为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