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日:“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祜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日:“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鼎、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稀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三年,神宗数有意复用,辄为当路者沮之。神宗尝语宰相王硅、蔡确日:“国史至重,可命苏轼成之。”硅有难色。神宗日:“轼不可,姑用曾巩。”巩进《太祖总论》,神宗意不允,遂手扎移轼汝州,有日:“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轼未至汝,上书自言饥寒,有田在常,愿得居之。朝奏入,夕报可。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日:“卿前年为何官?”日:“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日:“今为何官?”日:“臣今待罪翰林学士。”日:“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日:“非也。”日:“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惊日:“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日:“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日:‘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赐茶,彻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成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下。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B.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C.自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目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D.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段,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者区别等第,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B.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职名,自秦朝开始,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封清朝。
C.翰林学士是官职名,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但没实权,是掌管文字的虚职。
D.建中靖国是北宋徽宗赵估的年号。中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纪年,大多由皇帝发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母亲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时,常常感慨叹息,苏轼问道:“如果我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B.欧阳修有远见卓识。他看到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时,就预言苏轼将来会出人头地,当时的人还都不相信,时间久了就证明了欧阳修的预言是正确的。
C.苏轼写诗诽谤皇帝,御史摘取他章表中的话作为证据,把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神宗却顾惜他才华,最后以黄州团练副使职位来安置苏轼。
D.苏轼到杭州后做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事,他疏通了茅山、盐桥的两条诃来通航,又造了坝堰闸门,修复了六井,还在西湖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苏公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4 12:16: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雪堂记

宋苏轼

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於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隐几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以掌抵目,以足就履,曳于堂下。

客有至而问者曰:"子世之散人耶,拘人耶?散人也而天机浅,拘人也而嗜欲深。今似系马而止也,有得乎而有失乎?"苏子心若而口未尝言,徐思其应,揖而进之堂上。客曰:"嘻,是矣,子之欲为散人而未得者也。予今告子以散人之道。夫禹之行水,庖丁之投刀,避众碍而散其智者也。是故以至柔驰至刚,故石有时以泐。以至刚遇至柔,故未尝见全牛也。予能散也,物固不能缚,不能散也,物固不能释。名之于人,犹风之与影也,子独留之。故愚者视而惊,智者起而轧,子遇我,幸矣,吾今邀子为藩外之游,可乎?"

苏子曰:“予之于此,自以为藩外久矣,子又将安之乎?"客曰:"甚矣,子之难晓也。夫势利不足以为藩也,名誉不足以为藩也,阴阳不足以为藩也,人道不足以为藩也。所以藩予者特智也尔智存诸内发而为言而言有谓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人之为患以有身,身之为患以有心。是圃之构堂,将以佚子之身也?是堂之绘雪,将以子之心也?身待堂而安,则形固不能释;心雪而警,则神固不能凝。”

苏子曰:"子之所言是也,然未尽也。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吾不知雪之为可观赏,吾不知世之为可依违。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群息已动,大明既升,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飞。子不弃兮,我其子归。”

客忻然笑,唯然而出,苏子随之。客而领之曰:“有若人哉。”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①本文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隐几:靠着几案;③系马:不能自由奔跑的马;④泐:石依其纹理而裂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筑而之  垣:筑墙围绕
B.苏子心若而口未尝言 省:明白
C.将以子之心也     佚:遗弃,散失
D.客而颔之曰 顾:回头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组是
A.筑而垣之,作堂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B.子遇我,幸矣 简能而任((《谏太宗十思疏》)
C.心雪而警  卒吾郡之发愤一击(《五人墓碑记》)
D.客忻然笑  归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散人之道”和“落外之游”的主客问难,深入辩论了彼此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体现了苏轼从“失意”到“适意”的生存智慧。
B.在“客人”看来,苏轼在雪堂四周绘以雪景,希望达到怡心适意的效果,是用其智巧的表现,“心散而形拘”,本质上仍然是个“拘人”。
C.苏轼追求的是远离机巧变诈的纷争之地,不再计较世俗所追逐的虚名微利,构筑适于自己意趣的天地,而不是超然尘世之外的“散人之道”。
D.语言上叙事简练,描写生动,说理透辟严谨,具有鲜明的思辩色彩;结构上蓄势充分,层层深入;情感倾向上追求朴实闲淡的“适意”人生。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所以藩予者特智也尔智存诸内发而为言而言有谓,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

宋代:苏轼①

徐门②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③,牛衣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①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②徐门:即徐州。③缲车:缫丝车。④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的首句采用了倒装的句式,既描绘出枣花纷纷飘落的样子,又写出了词人的行为——行走在枣树下。
B.上片的后两句,词人通过“村南村北”的“缲车”声和农人卖瓜的叫卖声,表现了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表达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心情。
C.词的上片一句一个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下片侧重抒情议论,既有对路途遥远、人体困乏的无奈,又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D.“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小题2】结合词的内容及相关注释,说出作品中的作者自身的性格特点。字数50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