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用“/”给两处划线语句断句。(5分)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唯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17 12:3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  
(宋)梅尧臣
①天圣中,闻宁海西湖之上有林君,崭崭有声,若高峰瀑泉,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挹之甘洁而不厌也。
②是时,予因适会稽还,访于雪中。其谈道,孔、孟也;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澹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向博远,寄适于诗  。
③君在咸平、景德间,已大有闻。会天子修封禅,未及诏聘,故终老而不得施用于时。凡贵人巨公一来相遇,无不语合慕仰,低回不忍去。君既老,朝廷不欲强起之,而令长吏岁时劳问。及其殁也,谥曰和靖先生。
④先生少时多病,不娶,无子。诸孙大年能掇拾所为诗,请予为序。先生讳逋,字君复,年六十一。其诗时人贵重甚于宝玉,先生未尝自贵也,就辄弃之,故所存百无一二焉,呜呼惜哉!
【小题1】【小题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与B.耶C.乎D.尔
【小题3】【小题4】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和靖诗歌具有深远美好的意境。B.林和靖诗歌平和醇正、宁静澹远。
C.林和靖的诗歌意在针砭朝政弊端。D.林和靖在诗歌中寄托了闲适心情。
【小题5】【小题6】分析第④段画线部分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小题7】【小题8】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
【小题9】【小题10】第①段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菜园院佛殿记

(宋)曾巩

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丈以为

初,菜园有尚书,有地于城南五旦,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捃摭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布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巩记。(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卷十七)

注:①捃摭:采取,采集。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B.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C.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D.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古代的一种记叙性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等,如《游褒禅山记》。
B.籍,本义为祖居地登记册,用来记录人或物对国家或组织的隶属关系,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尚书,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期,负责执掌文书等,在君主左右办事;文中指办公场所尚书府衙门。
D.圣人,古代圣明君主及道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深者;儒家典籍多指尧舜孔孟,如“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栖和尚眼光与常人不同:建佛殿的菜园原来是一片荒地,草木满地,牛羊践踏,也没有可以住人的房屋,他却觉得可以用来建佛院。
B.可栖和尚有自知之明:小型建筑可以通过行医募资,但佛殿耗资较大,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最终是由僧众们向民间化缘募捐建成的。
C.作者善于观察分析:佛教徒擅长“以小致大,以难致易”,成功的秘诀就是他们用力勤,刻意专,不苟成,不求速,还有智力因素。
D.作者思维深刻全面:在这篇记中,他记述了佛寺修建,表彰了释家的才智与勤奋,反思了儒家弊端,探索了儒家之道不再通行的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

(2)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焉  叹:感慨
B.夫以近 夷:平坦
C.无物以之    相:帮助
D.何可道也哉  胜:胜利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夷以,则游者众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可以无悔
【小题3】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遂与之俱出
D.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4】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同类题5

(万章)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受之,暴①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②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孟子·万章上》
(注)①暴:公开介绍。②而:如果。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于得天下这件事心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
B.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C.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是伟大的尧。
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小题2】(小题2)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阐明的是什么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