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给下面的短文划线句子断句。(限划8处)(4分)
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孔子世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11 03:09: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不能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C.是故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D.怨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登高望,太息而叹 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亡何也? 吾还也
C.遂出见之,授以为相 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D.水广鱼大,君明则臣忠 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父母之遗体行 (危险) B.诚不自意返吾衣冠(代指宋朝)
C.向也使予骨于草莽 (交付) D.然微以自于君亲 (写文章献给)
【小题2】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以及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
B.作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被表达成“终君”之义,认为只要能“重见日月”就死而无憾了,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真实的思想境界。
C.文中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为国竭忠尽力的崇高志向。
D.本段正面阐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说明了自己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的意义之所在。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2)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正襟坐 危:端正
B.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萦绕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之上 渚:江边
D.侣鱼虾而麋鹿     友:友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指农历小月十六日,大月十七日;“七月既望”意思是“七月过了望日”,就是农历七月十七日。
B.“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出自《诗经·陈风·月出》,其中有“舒窈纠兮”之句。
C.文中的“蜉蝣”和《逍遥游》中的“朝菌”“蟪蛄”均意指人生短暂。
D.中国古代赋体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问答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
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D.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苦斋记

(明)刘基

①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②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③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④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有删减)

(注)①荼蓼:指野苦菜。②藋(diào):野草。

【小题1】简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其下惟白云”的表达效果。
【小题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的植物被山中甘而善苦的北风吹刮,因而味道是苦的。
B.山中野蜂所酿之蜜味苦,但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C.剑溪水中的鱼喜欢吹沙,味道苦有点微辣,可以醒酒。
D.作者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
【小题3】第②段画线句表现了     。
【小题4】下列句子与本文思想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则何适而非快?
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5】简析第③段写膏粱之子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