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1分)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迨:等到
B.后五年,吾妻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C.有神护者殆:接近
D.其稍异于前制:格局,规制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庭州司临门,急星火
B.庭中始为篱,为墙今亭亭如盖矣
C.客逾庖宴,鸡栖于厅母立于兹
D.垣墙周庭,当南日谨拜表
【小题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慨的一种文体。
B.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人亡物在的感慨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
C.第二段中,作者用平实、朴素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自然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悲喜之情。
D.归有光的散文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感情抒发真切自然,所以,用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话说,其文“不事雕琢而自然有风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12 02:5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节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逾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国丧,齐亦不免矣已经B.兵连祸接,无虚岁 曾经
C.后秦击赵者两次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除消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斯用兵效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B.何哉?与嬴不助五国也/是以卒自弱,取夷灭
C.赵尝五战秦/齐人勿附
D.至丹荆卿为计/洎牧谗诛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B.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C.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D.兵连祸接,曾无虚岁
【小题4】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相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 _______

同类题3

课内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宁得自深藏于岩穴邪引退
B.亦欲以究天人之 边际
C.其成败兴坏之理 考察
D.思空文以自见流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古者富贵名摩灭,不可胜记 奚以之九万里南为
B.然此可智者道 重乡党所笑
C.退论书策舒其愤曼辞自饰
D.以通狂惑藏之名山,传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B.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C.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D.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小题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司马迁引述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述而留名的例子,意在自比,表明自己身受腐刑却要不以为辱,反而将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B.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宗旨在于探讨“天人之际”,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创见。
C.司马迁说自己“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其实是寓悲愤于自贬,之所以没有“推贤进士”,主要是因为身处闺阁之臣的地位,被流俗看轻。
D.选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在句式上骈散结合,清晰而动人地表现了作者不甘受辱而终于受辱,想引决而终未引决的生命历程,内蕴深厚,文气雄壮。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3分)
(2)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3分)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
(4)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改过之法(节选)
袁 黄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真传也。过由心,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矣。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镇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有过者,心粗而眼也。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相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选自明代袁黄《了凡四训·第二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由心造:产生
B.执下而昧上,则矣拙:愚蠢
C.须鬼神证明幽:昏暗
D.心粗而眼也翳.:(眼)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此精一真传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B.须明理遣之斧斤时入山林。
C.以上事兼行下功蟹六跪二螯。
D.常若不见有过者寡人不知力之不足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容易犯错误,犯了错误若想改正,最关键的是要从心念上去改正,修心是最上乘的改正方法。
B.作者列举了“心神恬旷”“智慧顿开”“处冗沓而触念皆通”“遇怨仇而回镇作喜”等种种胜事,借此说明“不断思过,就会不断发现错误”的道理。
C.在节选的文中,作者以蘧伯玉为例,说明了一个人不能画地为牢、自高自大,而应善于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道理。
D.在写法上,作者用“太阳当空,魍魉潜消”的比喻来说明“有了正念,邪念就无法生存”的道理;用“斩毒树,直断其根”的比喻来说明“应该从内心来直接改正过失”的道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镇作喜。
(2)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3)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