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1分)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迨:等到
B.后五年,吾妻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C.有神护者殆:接近
D.其稍异于前制:格局,规制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庭州司临门,急星火
B.庭中始为篱,为墙今亭亭如盖矣
C.客逾庖宴,鸡栖于厅母立于兹
D.垣墙周庭,当南日谨拜表
【小题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慨的一种文体。
B.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人亡物在的感慨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
C.第二段中,作者用平实、朴素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自然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悲喜之情。
D.归有光的散文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感情抒发真切自然,所以,用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话说,其文“不事雕琢而自然有风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12 02:55: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小题1】根据句式特点,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梅以为美,则无姿;以为美,则无以疏为美,密则
A.“曲”和“直”是反义词,“欹”和“正”是反义词,“疏”和“密”也是反义词。
B.“姿”、“景”、“态”的意思是“景致”的意思
C.“以……为”是“把……当作”的意思,“则”是“就”的意思
D.作者用两两对比的方式,形象地揭示了某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
【小题2】“业”字有下面“几”种义项,(1)职业,(2)功业,(3)从事某种职业,(4)学业、业务知识。在下面的句子后填上“业”的义项(只填序号)。
A.以夭梅病梅为(________)
B.师者,所以传道受解惑也(________)
C.吾是有年矣(________)
D.指挥若定,不世之也(________)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B.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C.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D.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
【小题4】对下列两个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A.“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指统治者帮凶奴才,根据主子意图,奔走效劳的卑劣行径。
B.斫、删、夭、锄、遏,写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恶劣手段;“江浙之梅皆病”说明后果的严重,人才受害之惨。
C.这几句用词精当,“斫、锄”表现其对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残,“删”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遏”字意味着不让发扬蓬勃朝气。而“养”字形象点出了他们豢养奸佞小人的险恶用心。
D.“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一句满怀义愤的议论,无情地痛斥了统治者的罪行。句中两个“之”字的用法相同。
【小题5】对这一段文字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话,除开头一句介绍论述的对象外,其他的文字均为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
B.病梅产生的社会原因是“文人画士”斫正、删密,夭其稚枝。
C.“或曰”中的“或”指那些“文人画士”和那些鬻梅者。
D.要使梅成为“欹”、“疏”、“曲”的姿态,那些求钱之民就可以做到。
【小题6】对这段文字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中的梅,比喻人才,作者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B.文段用了不少整齐的句子,使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C.作者用语言描写的手法,引出了批驳的对象。
D.对比手法的运用,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强化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对人才摧残的愤恨之情。

同类题2

阅读《劝学》、《赤壁赋》中的两段文字, 完成小题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中加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之利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皆出于此乎
C.吾尝终日而思矣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框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舞幽壑之潜蛟D.吾从而师之
【小题4】给加框字词释义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
(3)纵一苇之所如(   ) (4)凌万顷之茫然( )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6】根据题目写出诗句
在沉郁中依然能激励自己保持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何止苏子,刘禹锡在被贬谪二十多年后仍是胸襟豁达,持有乐观进取之精神是如此,请写出最能体现这一情怀的诗句。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宝山记游

管同

宝山县城临大海,潮汐万态,称为奇观。而予初至县时,顾未尝一出,独夜卧人静,风涛汹汹,直逼枕簟,鱼龙舞啸,其形声时入梦寐间,意洒然快也。

夏四月,荆溪周保绪自吴中来。保绪故好奇,与予。是月既望,遂相携观月于海塘。海涛山崩,月影银碎,寥阔清寒,相对疑非人世境,予大乐之。

不数日,又相携观日出。至则昏暗,咫尺不辨;第闻涛声,若风雷之骤至。须臾天明,日乃出,然不遽出也。一线之光,低昂隐见,久之而后升。《楚辞》曰:“长太息兮将上”。不至此,乌知其体物之工哉!及其大上,则斑驳激射,大抵与月同。而其光侵眸,可略观而不可注视焉.

后月五日,保绪复邀予置酒吴淞台上。午晴风休,远波若镜。南望大洋,若有落叶十数,浮泛波间者;不食顷,已皆抵台下,视之,皆莫大舟也。苏子瞻记登州之境,今信之,于是保绪为予言京都及海内事,相对慷慨悲歌,至日暮乃反。

宝山者,嘉定分县,其对岸县曰崇明。水之出乎两县间者,实大海之支流,非即大海也。然对岸东西八十里,其所见已极为奇观。由是而迤南,乡所见落叶浮泛处,乃为大海,而海与天连,不可复辨矣。

(注释)簟:竹席
【小题1】文中的“苏子瞻”即____________(人名)。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与予 (2)今信之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水之出乎两县间者,实大海之支流,非即大海也
【小题4】本文多出写景,多用即景抒情的写法,例如,有感于夜卧听到的涛声,“意洒然快也”。请结合文章,写出相关语句。
(1)有感于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予大乐之”。
(2)有感于日出的过程,感慨《楚辞》“长太息兮将上”的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矣。四者虽异,先王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住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秦汉之所及也哉?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此四者不失职,则民矣   靖:安定
B.名城,杀豪杰   堕:坠落
C.亦将辍耕太息以时也   俟:等待
D.岂秦之祸,以谓禄不能尽縻天下士   惩:警戒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王俗设法/宾客至相如门谢罪B.亦将辍耕太息俟时也/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使不失职,秦亡不至若是其速也/欲勿予,即患秦兵D.此秦汉之所及也哉/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小题3】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萧、曹为政,莫之禁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
B.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
C.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
D.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小题4】下列对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B.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C.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D.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使百姓和国家无法承受,才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B.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C.在论说结构和论证方法上,本文与苏洵的《六国论》基本相似,在开宗明义后,都主要借助了对比论证,层层深入阐明观点。
D.本文行文流畅,气脉贯通,语言整散结合,通过举例、比喻等多种方法论述了“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观点。
【小题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分别被称为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B.九品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C.“论”是一种文体。《昭明文选》所:“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本文即是苏轼所写的一篇史论,以借古讽今。
D.“一门父子三词客,干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就是本文作者苏轼及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三人的字分别是子瞻、老泉、子由。他们都曾写下《六国论》问题文章,但观点各不相同。
【小题7】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2)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同类题5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颈而观其政。而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 (《过秦论•中》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民弊。罢:通“疲”,疲劳
B.强侵弱,众寡暴:暴利
C.既元元之民得安其性命冀:希望
D.是以民之道牧:治理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线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五霸既殁,令不行天下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B.百姓穷困主弗收恤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天下莫不引颈而观皆出于此乎
D.天下士斐然向风而迁徙徒也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C.天下百姓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是符合民心的。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变化,仍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秦王朝灭亡。
【小题4】(小题4)古文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废王道而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3分)
(2)內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上》)(4分)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