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读下段文言,回答后面题。(19分)
杭州龙井院讷斋记
(宋)苏辙
钱塘有大法师曰辩才,初住上天竺山,以天台法化吴越。吴越人归之如佛出世,事之如养父母,金帛之施,不求而至。居天竺十四年,有利其富者,迫而逐之,师(同“欣”)然舍去,不以为恨。吴越之人,涕泣而从之者如归市,天竺之众,分散四去。事闻于朝,明年,俾复其旧。师黾俛(mǐn miǎn:勉强)而还,如不得已。吴越之人,争出其力,以成就废缺,众复大集。
无几何,师告其众曰:“吾虽未尝争也,不幸而立于争地。久居而不去,使人以己是非彼,非沙门也。天竺之南山,山深而木茂,泉甘而石峻,汝舍我,我将老于是。”言已,策杖而往,以茅竹自覆,声动吴越。人复致其所有,(chán))崄堙圮,筑室而奉之。不期年而荒榛岩石之间,台观飞涌,丹垩炳焕(红瓦白墙,色彩鲜明),如天帝释宫。师自是谢事,不复出入。高邮秦观太虚名其所居曰“讷斋”。道潜师参寥告予为记。
予闻之,师始以法教人,叩之必鸣,如千石钟;来不失时,如沧海潮。故人以“辩”名之。及其退居此山,闭门燕坐,寂默终日。叶落根荣如冬枯木,风止浪静如古涧水,故人以“讷”名之。虽然,此非师之大全也。彼其全者,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垢不净,不辩不讷,而又何以名之?虽然,乐其出而高其退,喜其辩而贵其讷,此众人意也,则其以名斋也亦宜。系之以词曰:
以辩见我,既非见我。以讷见我,亦几于妄。有叩而应,时止而止。非辩非讷,如如不动。诸佛既然,我亦如是。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涕泣而从之者如归市市:集市
B.汝舍我,我将老于是舍:抛弃,放弃
C.策杖而往,以茅竹自覆策:拄,拄着
D.故人以“辩”名之名:命名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初住上天竺山,天台法化吴越 /祖母无臣,无终余年
B.吴越之人,争出力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C.山深木茂,泉甘而石峻 /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D.不辩不讷,而又以名之 /之二虫又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法师辩才在天竺山寺庙居住了十四年,后被人威逼而被迫离开,但他仍能高高兴兴地离开,一点也不感到遗憾。
B.辩才法师晚年禅居天竺南山,不再四处云游,辞去了讲经的事务,于是大家把他的禅房命名叫“讷斋”。
C.本文名为记“斋”,实则记人。记述了辩才法师作为佛门高僧对于佛法禅旨的领悟,以及受其教化的吴越百姓对其爱戴。
D.作者认为,无论以“辩”或“讷”来命名辩才法师都是不全面的,也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名称来全面概括法师。
【小题4】(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久居而不去,使人以己是非彼,非沙门也。
(2)虽然,乐其出而高其退,喜其辩而贵其讷,此众人意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18 04:5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犹恐不能自知;今贤非尧、舜、汤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由自知哉?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败莫大于不自知。
魏文侯燕饮,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说,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以座为上客。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有司过之士过:过失
B.魏文侯燕饮燕:通“宴”
C.次及翟黄次:依次
D.文侯微翟黄,则几失忠臣矣微:卑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 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夫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人本来就不能了解自身,君主尤其严重
B.文侯不说,知于颜色——魏文侯嘴上不说,但知道任座是给自己颜色看
C.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忠臣竭尽他的忠心,却不敢远离君主而获罪死亡
D.终以座为上客——最终把任座待为上等宾客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设立辅佐自己的大臣,设立负责批评教育的老师,就是用来指出天子的过失的。
B.尧设置了进谏的鼓,舜设立了供人书写批评意见的木牌,可还是担心自己有错不能自知。
C.任座认为魏文侯得到了中山之地没有封给弟弟却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不是贤德的君主。
D.翟黄以为任座直谏得罪了君主,会死在宫门外,出去见他还活着,就把他召进了宫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①,由锦衣经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青霞沈炼君,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向皇帝上书斥责宰相。宰相因此非常忌恨他,正当宰相要极力罗织罪名陷害他时,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地减轻他的罪罚,只把他贬谪到塞上。当时,沈君直谏的声名传遍天下。不久,沈君满怀郁懑,携带家小,迁居塞上。正逢北方的敌人多次侵犯内地,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官员都束手无策,关闭城垒,任由敌人往来出没,连向敌人发一支箭来抵抗都做不到。甚至等到敌人退走以后,他们就割下在战争中阵亡的中原士兵和在郊野中赶路的人的耳朵来当作军功。而百姓中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到处都是,怨愤之情无处可诉。沈君既对上愤慨于边疆防务的日益懈怠,对下又痛心于将士们肆意残害百姓、欺骗国家。他多少次为之哭泣哀叹,于是就将他满腔郁愤表现在诗歌文章中,从而抒发他的情怀,文集中所载录的各篇就是他这类的作品。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 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④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沈君本来就因为敢于直谏而为当世人所敬重,而他所作诗文又多所讥刺,稍一传播,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就竭力造谣、陷害,而大祸也就落到了沈君头上。沈君遇害之后,那些曾身居军中要职、一同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也都因罪被罢官。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而沈君的门人、给事中兼谏议大夫俞君,就搜集编纂了沈君生前的著述若干卷,并加以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以敬,来请我为文集作这篇序文。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贲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我拜读了沈君文集后,题写道: 像沈君这样的人,难道不就是古代那些志行高尚的一类人吗? 孔子删定 《诗经》,从怨恨亲人的 《小弁》、讽刺奸谗的《巷伯》 以下,那些忠臣、寡妇、隐居之士、愤世嫉俗者的作品,一概被列入“国风”,并入 “小雅”,这样的作品不可胜数。难道这些都是古代的合乎音律的诗歌吗? 然而孔子之所以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怜悯那些受谗害的人,彰显他们的志向,他还说过“这些诗歌都是发自真情实感,都合乎礼义的要求”,“说话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可以把它作为借鉴”。我曾依次考察了自《春秋》 以来的作品,发现屈原的 《离骚》 好像是在发泄怨恨,伍子胥的劝谏像是在进行威胁,贾谊的奏疏很激切,叔夜的诗歌又像是在抒发愤恨,刘蕡的对策像是在表现亢直的个性。然而按照孔子删定 《诗经》 的原则而收集、编辑它们,应该是未必没有值得收录的。沈君已经辞世,然而海内的官员大夫到现在谈到他,没有不鼻子发酸流下眼泪的。唉! 文集中所载的 《鸣剑》、《筹边》等篇,假使让后人读了,那么它们完全可以使奸臣胆寒心折,令守边将士战马腾跃,振奋起同仇敌忾的义愤,这是必然的。今后,国家负责采诗的官员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给遗漏掉吗? 在此,我怀着一片恭谨之情记在这里。
(文章引自《<古文观止>名家精译》,有删节,中华书局2007年版)
【注】①沈君:沈炼,即文题中的青霞先生,明嘉靖年间名臣。 ②馘(guó):被杀者的左耳。 ③阃寄:被委以军事重任。④裒(póu)辑:搜集、编辑。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书宰执   诋:斥责
B.以敌之出没 恣:任凭
C.然孔子不遽之者 遗:留下
D.而作之也   忾:愤恨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炼为人刚直,被权臣构陷,曾遭遇贬谪而携带家小远赴塞上,但他仍然为国事担忧,关心民生疾苦。
B.沈炼死后,他平生所作诗文被门人刊刻传布,本文作者茅坤应沈炼儿子的请求为青霞先生的文集作序。
C.沈炼以直谏闻名,以诗文抒发悲忧天下的情怀,他的诗文也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多有讥刺,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D.茅坤将沈炼的遗作与屈原的《离骚》等著作相提并论,认为沈君的文章符合古人“中声”的要求,给予了极高评价。
【小题3】下列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行无过矣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师道不传也久矣    不知东方既白
C.苏子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客亦知夫水月乎
D.不赂者赂者丧 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2)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小题5】试列举沈炼远赴塞上所见的诸多乱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督诸路军马  都督:统率
B.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状
C.得间奔真州  间:机会
D.穷饿无聊 无聊:内心烦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归而求救国之策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B.以资政殿学士行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D.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羁縻不得还
A.而幸生也何为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坐桂公塘土围中D.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则直前诟虏帅失信B.北虽貌敬
C.买五人之头而函之D.去今之墓而葬焉
【小题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祐二年,南宋形势危急,一个“迫”字反映了元军长驱直入的凌厉攻势,“不及”暴露了南宋满朝文武官员的惊慌失措和腐败无能。
B.南宋作为战败国在议和时已经陷入被动局面,文天祥之所以“辞相印不拜”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主要是为了降低自己被杀的风险。
C.文天祥初至元营,不辱使命,捍卫朝廷尊严。“抗辞慷慨”表现出他大义凛然、敢于抗争的气节。“上下颇惊动”显现出“抗辞”的重大影响。
D.作者善于将感情融入叙事。例如选文第4段,既写出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小题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小题7】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园诗存》序

(清)姚鼐

昆明钱侍御沣①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②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③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以发余痛云。

注①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侍御、通政司副使等。②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③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B.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C.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D.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州师令君范”,按照古代称谓习惯,这个人是赵州人师范县令,“赵州”是其籍贯,“师”是其姓,“令君”是其官职,“范”是其名。
B.“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皆属此类。
C.“辛卯”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干支指天干和地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会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参加考试的为各省乡试考中的举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沣很受皇帝信任。乾隆皇帝一向了解钱沣正直贤良,知道他不会诬陷别人,于是加以重用,把军机处很多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去办理。
B.钱沣性格刚直不阿。和珅掌权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巴结和珅,通过走他的门路得到提拔重用,只有钱沣敢于用奏章向皇帝揭发和珅的罪行。
C.钱沣的遭遇令人惋惜。本文着重记述了钱沣与权臣和珅的斗争,作者哀叹他不能等到公论天下大白之时而死,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
D.钱沣的诗如其为人。本文把重点放在表现他忠直敢言的品质上,其目的是让读者由其人而见其诗,领会钱沣的诗“苍郁劲厚”的特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
(2)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盘绕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渚:江边
D.侣鱼虾而友麋鹿友:友好
【小题2】下列对选文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才智过人、足称“一世之雄”的豪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韵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D.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3分)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分)
(3)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分)
【小题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正统七年进士举:考中。
B.又置新斛旧加大视:比照。
C.信钩考属:隶属。
D.论者之韪:认为……正确。
【小题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信为官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    ②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
③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 ④信以闻,下霖锦衣狱
⑤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 ⑥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
A.①③④B.③⑤⑥C.①②⑤D.②④⑥
【小题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洪武中戍河间,家焉 ②击沛公于坐
B.①隶太仆如故②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C.①信瑾居中节制② 失去所,不知
D.①信欲有为,阻于圭连② 劳苦功高如此
【小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