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小题。(《仁者爱人》)
① “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
②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14.17)
【小题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小题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20 02:39: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共9分)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   ;夷,戮也,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小题1】请在横线补上空缺的句子。(2分)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悚然而听之乃其一气之余烈
B.此秋声也故其为声也
C.勿夺其时其气栗冽
D.为天下笑夷则为七月之律
【小题3】作者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是运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秋之状。请简要分析手法和效果。(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耻学于师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从而师之
【小题2】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夫晋,何厌之有?
D.学于余
【小题3】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小题4】翻译句子。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