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癯而实腴癯:清瘦
B.与物多忤忤:抵触
C.终不能悛悛:悔改
D.其出处进退处:处所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① 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 少而穷苦
B.① 诗有古人之风 ② 其学日进
C.① 其诗质而实绮 ②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① 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 自托于渊明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3分)
  ▲  
(2)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4分)
  ▲  
(3)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3分)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7-06 05:05: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于材也。予视其黟然黑,衺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其器有四:弦、轸、徽、越。弦以被音,轸以机弦,徽以比度,越以亮节。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圆也,徽取其数次也,越取其中疏也。今是琴,弦之韧,疎,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疎,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隘,故声应沉伏。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蟠纡纶囷,璀璨岪郁,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赞实出伏,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宣气养德,道情和志。何至黟然衺然,为腐材置物邪!”
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如常以求固执缚柱以求张弛自混而欲别物自褊而欲求多。直木轮,屈木辐,巨木节,细木欐,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信以居之,知以行之,义以制之,谦以保之。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
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
(选自《四库全书》本《何大复集》)
注①衺(xié),同“邪”,不正。②欐(左木右丽,lì):屋的栋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将夫攻之者也尤:特别。
B.凡琴者攻:制作。
C.桐之生谷邃:深远。
D.何至然衺然黟:黑色。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吾将尤攻之者也/微人之力不及此
B.风雨所化/杳不知其所
C.腐材置物邪/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操之劲/相如功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琴》既是一篇关于制琴、弹曲的音乐论说文,又是一篇借喻制琴弹曲的规定、要求,来阐述人生经验的哲理文。
B.为了加强说理的鲜明性,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琴不中用,客人“病于材”,主人“尤夫攻之者”,这是两种观点的对比,而以后者作为铺垫来反衬前者。
C.文末“改弦更张”一词,这里是语意双关。意为一面说琴,一面说戴仲鹖听了何子的话以后改变了看法。
D.作者认为制琴一要慎重选择合适的材料,二要按照规格制作琴的各种配器;弹琴则出手要有劲,候时要有顺序,收势要有容量。并从制琴论及为人。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吾 观 天 下 之 不 罪 材 者 寡 矣 如 常 以 求 固 执 缚 柱 以 求 张 弛 自 混而 欲 别 物 自 褊 而 欲 求 多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3分)
(2)信以居之,知以行之,义以制之,谦以保之。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B.其孰能讥乎?此余所得也
C.有志矣,不随以止,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
D.有志与力,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小题2】下列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小题3】请简要概括本段中王安石关于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条件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为不在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世之余烈奋:发展。
B.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C.名城,杀豪杰隳:毁坏。
D.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镝:兵刃。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吞二周而诸侯
B.焚百家之言,以黔首
C.以天下之民
D.取百越之地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
C.自以为关中之固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小题4】请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1)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2)。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1)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途中,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矫诏杀死。(2)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小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间:离间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稍:稍微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本:根本,质本的东西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比肩: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依据文意,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C.羽杀之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小题4】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B.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C.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3分)
(2)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4分)
(3)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3分)

同类题5

阅读《逍遥游》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下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超过
B.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信任
C.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努力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不同
【小题2】下列句中“且”的意义与用法与“彼且恶乎待哉”中的“且”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犹且从师而问焉
C.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D.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荣子可在世间不受影响,列子可配合自然界的条件,所以他们都达到“无待”的境界。
B.“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乘天地之正”是指顺应天地的法则。
C.至人化解自我,神人化解功绩,圣人化解名声,他们都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物。
D.只有超越“有所待”的现实存在,培育一个属于灵性的自由的精神世界,才可希望“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