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世之余烈奋:发展。
B.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C.名城,杀豪杰隳:毁坏。
D.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镝:兵刃。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吞二周而诸侯
B.焚百家之言,以黔首
C.以天下之民
D.取百越之地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
C.自以为关中之固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小题4】请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3 06:27: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问:“王安得此疾也?”王曰:“我食寒菹而得蛭,念谴之而不行其罪,是废法而威不立也;谴而行诛,则庖厨监食者法皆当死,心又不忍也。吾恐左右见之也,因遂吞之。”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是夕也,蛭出,久患心腹之积皆愈。故天之亲德也,可谓不察乎!曰:此虚言也。
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何则?一国之君,专擅赏罚;而赦,人君为也。惠王通谴菹中何故有蛭,庖厨监食皆当伏法。然能终不以饮食行诛于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庖厨罪觉而不诛,自新而改后。惠王赦细而活微,身安不病。今则不然,强食害己之物,使监食之臣不闻其过,失御下之威,无御非之心,不肖也。
楚相孙叔敖为儿之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对其母泣。母问其故,对曰:“我闻见两头蛇死。向者出见两头蛇,恐去母死,是以泣也。”其母曰:“今蛇在?”对曰:“我恐后人见之,即杀而埋之。”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必之。汝必不死,天必报汝。”叔敖竟不死,遂为楚相。埋一蛇,获二佑,天报善明矣。曰:此虚言矣。
齐孟尝君田文五月五日生,其父田婴让其母曰:“何故之?”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何也?”婴曰:“五月子长与户同,杀其父母。”曰:“人命在天乎?在户乎?如在天,君何忧也;如在户,则宜高其户耳,谁能及之者!”后文长与一户同,而婴不死。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验也。
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埋蛇恶人复见,叔敖贤也。贤者之行,岂徒埋蛇一事哉?禀天善性,动有贤行。贤行之人,宜见吉物,无为见杀人之蛇。岂叔敖未见蛇之时有恶,天欲杀之,见其埋蛇,除其过,天活之哉?石生而坚,兰生而香。如谓叔敖之贤在埋蛇之时,则非生而禀之也。
(选自王充《论衡·福虚篇》,有删改)
【注】①菹(zū),酸菜;蛭,蚂蟥。②户,门。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案:考察
B.吾闻有阴德者,天必之报:报复
C.何故之?举:养育,抚育
D.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验也效:验证,证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赦,人君为也②偏在远郡,行将为人
B.①今蛇在?②终继五国迁灭,哉?
C.①齐孟尝君田文五月五日生②五亩之宅,树之
D.①无为见杀人之蛇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B.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C.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D.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惠王吞蛭而生腹疾,令尹认为楚王此仁德之举会得到上天的体恤。后来楚王果然痊愈,似乎印证了行善可得天福佑。
B.作者深刻剖析了楚王吞蛭之举,认为他既不能纠人之错,又不能树立威信,实是不肖之主,从而否定了他病愈是“天之亲德”的说法。
C.作者引用五月举子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孙叔敖因埋蛇之举而得到上天庇佑的说法是虚妄的。
D.作者认为孙叔敖埋蛇之举固然说明他是贤能之人,但贤者所见应是吉祥之物,所以他见到杀人之蛇说明他本性为恶。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3分)
(2)然能终不以饮食行诛于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3分)
(3)如在天,君何忧也;如在户,则宜高其户耳,谁能及之者!(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小不及大知 知:通“智”    B. 翼若天之云   垂:悬挂
C. 故夫知一官 效:效果 D. 而一国者  征:取信
【小题2】下列对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楚南有冥灵者   ②汤问棘也是已   ③宋荣子犹然笑   ④若夫乘天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小题3】下列对“晦朔”“春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晦,阳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阳历每月的第一日;春秋,指四季。
B. 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春秋,即《春秋》。
C. 晦,阳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阳历每月的第一日;春秋,即《春秋》。
D.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春秋,指四季。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斥鴳“翱翔蓬蒿”,反衬“大鹏高飞”,突出“大小之辩”的结论,为下文铺垫。
B. 作者以为,“知效一官”那类人,只不过如斥鴳的自以为“飞之至也”一样可笑。
C. 宋荣子对物我、是非、荣辱有冷静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人间毁誉的牵制。
D. “有待”与“恶乎待”有本质的区别,“有待”是逍遥游,“恶乎待”是有限之游。
【小题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A. 世人都称赞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努力;世人都责难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沮丧。
B. 世人都称赞他,他却并不因此而增加努力;世人都责难他,他却并不因此而增加沮丧。
C. 世人都热爱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劝阻;世人都有是非,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沮丧。
D. 世人都热爱他,他却并不因此而增加劝阻;世人都都是非,他却并不因此而增加沮丧。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思子亭记

(明)归有光

①震泽之水,蜿蜒东流,为吴淞江,二百六十里入海。嘉靖壬寅,予始携吾儿来居江上,二百六十里之水中也。江至此欲涸,萧然旷野,无辋川之景物,阳羡之山水。独自有屋数十榲,中颇弘邃,山池亦胜,足以避世。予性懒出,双扉昼闭,绿草满庭,最爱吾儿与诸弟游戏,穿走长廊之间。儿来时九岁,今十六矣,诸弟少者三岁、六岁、九岁。此予生平之乐事也。

②十二月己酉,携家西去,予岁不过三四月居城中,儿从行绝少,至是去而不返。每念初八之日,相随出门,不意足迹随履而没。悲痛之极,以为大怪,无此事也。盖吾儿居此,七阅寒暑,山池草木,门阶户席之间,无处不见吾儿也。

③葬在县之东南门。守冢人俞老,薄暮,见儿衣绿衣,在享堂中。吾儿其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徘徊四望,长天寥靡,极目于云烟杏霭之间,当必有一日见吾儿翩然来归者。

(注)①震泽:太湖.②嘉靖:明世宗年号.③西去此指到西面城中的亲戚家去。

【小题1】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_____,是明代“______派”代表作家。
【小题2】概括第①段所写的“乐事”及其主要作用。
【小题3】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淞江干涸萧索,没有辋川、阳羡的美景,所以作者平时都懒得出门。
B.作者最喜欢儿子与弟弟们一起游戏,弟弟们分别是三岁、六岁和九岁。
C.作者的儿子是在嘉靖壬寅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去世,去世时年仅十六岁。
D.守冢人俞老曾在清晨薄雾中见到作者的儿子穿着绿色的衣服在享堂中。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坚信儿子没有死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盘旋:盘桓、逗留
B.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致:得到
C.奔走于形势之途  形势:局面、状况
D.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壮:称赞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愿甘于隐居、淡泊自处的一组是(   )
①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②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
③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④车服不维,刀锯不加
⑤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
⑥盘之阻,谁争子所
A.①⑤⑥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赠序的精华在于,把当时官场的得意者和拼命钻营者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败的黑幕。
B.李愿认为自己命里注定无法成为“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不能成为大丈夫,只能退而归隐,做一名山林隐士。
C.本文写法与众不同,通篇不是像常见的赠序那样对李愿直接赞颂、勖勉,而是引述李愿自己发过的议论来赞颂李愿。
D.这篇赠序中极力赞美隐居的清高,称道隐居的乐趣,甚至表示自己也要去做隐士。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作者在当时也不甚得志。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