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1)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2)。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1)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途中,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矫诏杀死。(2)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小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间:离间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稍:稍微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本:根本,质本的东西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比肩: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依据文意,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C.羽杀之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小题4】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B.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C.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3分)
(2)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4分)
(3)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3-01 11:59: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殍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五十者可以帛矣    衣:穿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强取
D.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小题2】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然不王者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涂有饿莩不知发
D.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孟子正面阐述了他“民本”、“仁政”的治国之道,步步推进,气势恢宏。
B.“王道”之始,在于养民。做到不违农时,保护资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C.“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在安居乐业的基础上“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化。
D.文末以“刺人而杀之”为喻,用对比手法批驳了统治者“人死罪岁”的观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与否,请作出判断( )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 )
②夫人之本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人和人相处在世上,低头举首间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倾吐胸中抱负,与友人室内畅谈;有的人借助外物寄托情感,无拘无束地生活。(  )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
④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事情已经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
⑤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聚会诸君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赋。即使时代不同,世事有别,但是人们因死生而产生感慨,这种情致则是一样的。( )
【小题2】第二段段末说“岂不痛哉”,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请用原文中的话分条回答。
【小题3】用课文原句概括第2段所议论的问题,然后说说这番议论跟前一段叙事是怎样联系的。
【小题4】最后一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仲氏文集序
欧阳修
呜呼!语称君子知命。所谓命,其果可知乎?贵贱穷亨,用舍进退,得失成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而皆不知其所以然者,则推之于天,曰有命。夫君子所谓知命者,知此而已。盖小人知在我,故常无所不为;君子知有命,故能无所屈。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世,有善而不知于人,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皆推之有命,而不求苟合者也。
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人也。君讳讷,字朴翁。其气刚,其学古,其材敏。其为文抑扬感激,劲正豪迈,似其为人。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而止。君生于有宋百年全盛之际,儒学文章之士得用之时,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而独韬藏抑郁、久伏而不显者,盖其不苟屈以合世,故世亦莫之知也,岂非知命之君子欤!余谓君非徒知命而不苟屈,亦自负其所有者,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
君之既殁,富春孙莘老状其行以告于史,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然则君之不苟屈于一时,而有待于后世者,其不在吾三人者邪?噫!余虽老且病,而言不文,其可不勉!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庐陵欧阳修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   困穷:贫穷   
B.其为文抑扬感激 感激:感动
C.而独韬藏抑郁   抑郁:忧郁
D.亦自负其所有者 自负:自恃
【小题2】下列“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不然
A.凡士之有材不用于世,有善不知于人
B.余读仲君之文,想见其人也
C.少举进士,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
D.谓虽抑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不可掩也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耀于当世。
(2)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仲氏“伸于后世”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见世之熙熙者熙熙:忙碌来往追求名利
B.出而之矫:违背
C.于是士之利求进者射:追逐
D.大率是类:似,像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当一砚之用,不知为古也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褰裳濡足,被僇辱不知羞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C.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位卑足羞,官盛近谀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项庄拔剑舞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得知家中之砚是古砚后,没有及时验证真伪。这古砚产生时仅是普通工具,没有特殊意义。
B.文章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C.作者认为“好古”是淡泊,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体现了直面时俗的批判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D.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义;可“好古”后来渐渐变成附庸风雅,谄媚权贵。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2)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