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上集贤文相书   (宋)苏舜钦
昨因宴会,遂被废逐,即日榜舟东走,潜伏于江湖之上,日与鱼鸟同群,躬耕著书,不接世故,当日之事,绝不历于齿牙之间,或亲旧见,往往闵恻而言,以谓某以非辜遭废,天下之所共知,何久穷居默处,无一言以自辩,浩然若无意于世者,岂钝怯不晓者乎?某绝不酬应,止其说,然内实有所待耳。夫为吏贿,国典之所永弃,人情之所不堪,某心膂血气人也,平生名节,劝文墨,未尝一施胸中之才,岂其衔冤恨,困处无人之庐,以终此身乎?盖被罪一二年间,谤议汹汹,尚未宁息;中伤者,皆当路得志,某虽欲力自辩雪,徒重取困辱耳。故若死灰槁木,昏昏自放。去岁闻天子驿召阁下入政事府,某久熟阁下之德望,中怀油然始有萌蘖之望。敢辄尺纸,少布下恳。
始者,御史府与杜少师、范南阳有语言之隙,其势相轧,内不自平,遂煽造诡说,上惑天听,逆施罗网,预立机械,使狡吏穷,搒掠以求滥,事亦既无状,遂用深文。推按甚明,具狱备在,无一物入己,以监主自盗,减死一等定刑。法司前后断狱体例,及自有正条,并不引用。阁下察之,盖有由也。某之偏言,似不足信,幸询于众论及晓法而公者
噫!国家制驭奸欺、示信天下,今惟法律而已。盖法律著之于篇,众所共晓,苟一倾挠,人皆具知。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况本朝自符祥以,一用宽典,吏有奸赃狼籍,未尝至于深刑。今上仁明爱物,度越前古,官吏一人罪者,往往十余年未尝升擢,或沉于铨调,不与改官,此见圣心慎刑恶杀之至。而某此冤滥,又有端由,但未为钜公开陈而建白之。天聪一闻,玉色必悦,阁下以英伟之量,押领魁柄,必以康济民物、湔涤冤滞为己任,故某不避冒渎,以铺此言。况某者,潜心策书,积有岁月,前古治乱之根本,当今文武之方略,粗通一二,亦能施设,废弃疏贱,不信时。明公敛之弃之,俯伏俟命,谨具手启。
(选自《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1991年版,有删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亲旧见过:经过B.夫为吏贿坐:犯……罪
C.使狡吏穷鞠:审问D.而某此冤滥被:蒙受
【小题2】【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生名节通“砺”,砥砺
B.中伤者,皆当路得志相互
C.官吏一人罪者使……入
D.必以康济民物、湔涤冤滞为己任洗雪
【小题4】【小题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与“国家制驭奸欺、示信天下者”的“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谐》,志怪者也
B.吾所以为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皆白衣冠以送之
D.悟已往之不谏,知之可追
【小题6】【小题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某绝不酬应,止其说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B.敢辄尺纸,少布下恳徒吾两人在也
C.以监主自盗,减死一等定刑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废弃疏贱,不信时为降虏蛮夷
【小题8】【小题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被定罪罢官,原因在于朝中的党派之争,并不是自己确有罪责。
B.被废逐后,作者避世独处,不愿提及所受的冤屈,精神委靡沉沦,看到文相上任,才萌生重新出仕的希望。
C.作者陈述当时自己遭受笞击、定刑严苛、于法无据的情形,是要向文相力证自己的清白。
D.作者认为,当时朝廷对官员施用宽典,加上君王仁厚爱人,只要文相肯替自己向皇上陈说,一定能帮自己争取到重新施展才华的机会。
【小题10】【小题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B.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C.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D.故大上钦慎不敢/自专岂容有司自为/轻重苟快/己志以隳/旧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小题12】【小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某虽欲力自辩雪,徒重取困辱耳。(4分)
(2)幸询于众论及晓法而公者。(3分)
(3) 此见圣心慎刑恶杀之至。(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6 03:13: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童心说 (明)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选》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①见:通“现”。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③《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辞不能达:畅达
B.诗何必《选》古:古老
C.欲求一句有德之言,不可得卒:最终
D.非其史官为褒崇之词过:过分
【小题2】【小题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假事假人道,则假人喜客亦知夫水月乎
B.病发药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使人复葺南阁子。
D.苟童心常存,道理不行覆杯水于坳堂之上,芥为之舟
【小题4】【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B.作者指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而壅塞童心。
C.作者通过“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对比,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残酷压制。在作者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文章。
D.作者认为,如果想从一个人的嘴里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那么这个人必须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又能够自然流露真性情。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小题6】【小题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小题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4分)
(2)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得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得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危而问客曰危 坐:端坐
B.顺流而也 东:东方
C.知不可乎骤得 骤得:轻易得到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
【小题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苏子愀
渔樵江渚之上 何为其
A.两个“于”相同,两个“然”不同。B.两个“于”相同,两个“然”相同。
C.两个“于”不同,两个“然”相同。D.两个“于”不同,两个“然”不同。
【小题3】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不拘于时D.此非孟得之困于周郎者乎?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游东山记
明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B.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C.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D.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顼是( )
A.“洪武”是明朝的第一个年号。它是由朱元璋本人亲自创制的。与众多开国君主所取的年号一样,洪武有张显武事之威的意思。
B.道家,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以道为世界最后的本原,故名。创始人老子,主要代表人物除我们熟知的庄子,还有《逍遥游》中的列子。
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称“朔”,农历每月十五称“望”,“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一句中“三五”就是望日。
D.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立冬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B.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C.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D.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
(2)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梁君臣之首
(3)天下之豪杰    (4)夫祸患常基于忽微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尔勿忘乃父之志 (本文)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殽之战》)
B.世言晋王将终也 (本文)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C.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本文) 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D.数十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本文)  觉今是昨非。(《归去来兮辞》)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小题4】请分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题5】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简而有法”,请结合这一评论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氏梅亭记
文天祥
庐陵贡生萧元亨,江西帅平林公之孙,赣州龙南县丞之子。早孤,有立,克肖世。于其读书游息之暇,有自得焉,乃作亭于屋之西偏,周之一径,径一梅。亭后有廊,有诗画壁间,前方池,广五尺,饲鱼而观之。邻墙古树,蔽亏映带,清风徐来,明月时至。君领客于此,上下谈笑。客多乃祖父旧游,而君乐从之,称其家儿也。君名亭日“梅”,而属其客请记于予。
予昔者登平林公之门,入其园台,观沼渚卉木竹石。曲折靡曼,登览幽远。公缓步徐行,杯酒流行,古君子也;退从赞府①,与其次子江陵支使,昂然野鹤,粲然华星,南金荆玉②,应接不暇,佳公子也。今是园也,亭馆日以完美,草木日以茂密,元亨兄弟又从而增大之。夫高台曲池,百岁倏然,此孟尝君之所以感慨于雍门周者也。
予于君不十年间,俯仰三世。昔也念其门之遭,今也贺斯园之幸,则告于元亨日:天地闭塞而成冬,万物棣通而为春。方其闭塞也,阴风觱篥⑧,寒气赑屃④,众芳景灭,万木僵立,何其微也。及其棣通也,木石所压,霜露所濡,土膏坟起,芽甲怒长,何其盛也。天地生意,无间容息。当其已闭塞之后,未棣通之前,于是而梅出焉。天地生物之心,是之谓仁,则夫天地之仁者,盖自梅始。今君之乐斯亭而赏斯梅也,其何以哉?天地莫不有初,万物莫不有初,人事莫不有初,人心莫不有初。君从其初心而充之,无非仁者,梅有知,吾知其为君欣然矣。昔东坡记灵璧张氏园亭,推本其先人之泽,而拳拳然望其子孙,且将买田泗上,以与张氏游焉。予里人,辱君好旧矣,宜甚于坡之爱张氏也。
(有删改)
(注释)①赞府:古代对县丞的别称。②南金荆玉:南方的金石和荆山产的璞玉。③觱篥( bìlì):古代乐器,声似大风触物。④赑屃( bìxì):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形似龟,常做奋力昂首状。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肖世 厥:他的
B.径一梅 被:覆盖
C.则夫天地之仁者 倡:倡议
D.梅有知 而:如果
【小题2】下列诗句中所咏之梅与文中所赞之梅的品格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东风才了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李公明《早梅》)
B.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萧德藻《古梅》)
C.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卢梅坡《雪梅》)
D.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白梅》)
【小题3】作者盛赞萧元亨的先辈为“古君子”“佳公子”。请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古君子…‘佳公子”的特点。
【小题4】文中说“天地闭塞而成冬,万物棣通而为春”,请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描绘“天地闭塞”或“万物棣通”的景象。要求:内容具体,特点突出,语言生动。60字左右。
【小题5】请根据文意,解释文中画线句“君从其初心而充之”中“初心”的含义。
【小题6】文中“此孟尝君之所以感慨于雍门周者也”一句,使用了“雍门周见孟尝君”的典故。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用“/”给画线部分断句。
雍门周以琴见乎孟尝君。孟尝君日:“先生鼓琴亦能令吾悲乎?”雍门周日:“臣何独能令足下悲哉?……然臣之所为足下悲者一事也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高台既已坏曲池既已渐坟墓既已平婴儿竖子樵采薪荛者踯躅其足而歌其上。众人见之,无不愀焉,为足下悲之日:‘夫以孟尝君尊贵,乃可使若此乎!”’于是,孟尝君泫然泣涕。
(选自《说苑》,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