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久不见影 若:好像 B.大女郎也类:一类
C.以手门阖:打开D.诸父异爨迨:等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呱呱泣余扃牖
B.儿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
C.能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
D.鸡栖厅室西连中闺
【小题3】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而刘夙婴疾病
A.急于星火B.得不焚
C.客逾庖而宴D.且臣少仕伪朝
【小题4】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由“篱”到“墙”,变厚的不仅仅是隔离的材料,而且还是一个大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B.选文中作者自己直接回忆与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引发对亡母的怀念,这自然也增重了作者感情上的负担,“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C.选文中大母以手阖门、喃喃自语又持象笏至的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展现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与期待之情。
D.选文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三种伤痛:家道中落的沉痛、幼年丧母的哀伤、科举之途的忧虑,且哀痛之情逐渐加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5 03:5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所在,皆为贲、诸。
……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解素衣,衣缁衣而。其狗不知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囊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
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
三虱食彘,相与。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弗杀。
(《韩非子·说林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雨,解素衣雨:下雨
B.衣缁衣而反反:回来
C.衣素衣而出出:外出
D.三虱食彘,相与讼讼:责备,埋怨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3】下列对于选文内容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者持鳣”的故事意在说明,人常常因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勇敢,从而揭示人有着意想不到的潜能。
B.“杨布打狗”的故事批评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做法,强调人们做事要学会换位思考。
C.“富之以涯”则体现了韩非子“知足之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的思想,所以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要“知足常乐”。
D.本节所选的故事精确剖析了某些隐微的人性的弱点,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4分)
(2)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4分)
(3)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潭。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槨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小题1】【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B.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C.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D.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小题4】【小题5】【小题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夫人,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后来凡官僚、豪绅的母亲不论在世与否,均称太夫人。
B.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C.兵部,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主事为各部司官中高级职务。
D.媵女是先秦时期汉族婚姻制度的一种风俗,以媵妾随嫁的多妻制婚姻。本意为随嫁,陪送出嫁。后来也可指随嫁,亦指随嫁的人,或者用来称呼姬妾婢女,也有送、相送的意思。
【小题7】【小题8】【小题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有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小题10】【小题11】【小题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2)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孰能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比死者一洒之 洒:通“洗”,洗雪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纵横
C.今夫天下之人牧    人牧:人和牲畜
D.其如是,孰能御之  御:阻止
【小题2】下面对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
B.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
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从《孟子见梁襄王》一文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不像个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孰能御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小题2】“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