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6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非能也(游水) 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清楚) 今之众人(许多人)
C.而学于师(以……为耻) 而江河(横渡)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士大夫之(类)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犹且从师问焉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今智乃反不能及
D.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
【小题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选段运用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6分)
①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6 03:53: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平!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遭闵凶  夙:早时
B.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同情、怜悯
C.倚南窗以寄傲,容膝之易安  审:审察
D.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适应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是(   )
A.园涉以成趣B.而后乃今将图C.宾主东南之美D.臣具以表
【小题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每月的十五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十五。
B.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免去官职。
C.“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D.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可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的形象以其大而逍遥,蜩与学鸠因其小而不逍遥。
B.《齐谐》中有鹏而无鲲,与第一段相比,相连而不显重复,显示庄子为文的变化多端。
C.第三段中议论紧扣前两段的叙述,读来言而有据,让人不得不叹服庄子的论辩能力。
D.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因其目标不同而准备有异,庄子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2)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荀子·修身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菑:通“灾”, 菑然,指灾害在身的样子。②折阅:折本,亏本。③崇:通“终”。④厌:同“压”,堵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子师而亲友   隆:尊重、尊崇
B.不如事君而顺焉   穷:贫穷
C.累土而不 辍:停止
D.道虽     迩: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贤己也/人不知不愠
B.良贾不折阅不市/不足外人道也
C.岂跛鳖之与六骥足哉?/更役,复若赋
D.出人不远矣/可怪也欤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君子“修身”表现的一组是
①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②谄谀我者,吾贼也
③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
④身劳而心安,为之
⑤良贾不为折阅不市
⑥其为人也多暇日
A.①④⑥B.①②④ C.②③⑤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不修身,他们亲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远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
B.在对待是非上,明智的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愚蠢的人却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正直的人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
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D.一次只能走半步一步的跛鳖一直走不停,也能到达目的地;一日能行千里的六骥却不能到达,这是“做”和“不做”的不同。修身也应向跛鳖一样,贵在行动。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2)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小段,回答小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章》
【小题1】给画线句子断句。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小题2】有关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得,则其上矣②不得而非其上,也③贤者亦有此乎④为民上而不与民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含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未之有也B.乐以天下C.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D.贤者亦有此乐乎
【小题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并称“孔孟”;他被尊称为“亚圣”。
B.《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是通过对话体展开论辩的说理散文,是语录体散文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形式,有些篇章还保留着语录体的形式。
D.孟子与荀子一样,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都主张性善,都肯定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醉白堂记  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日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特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
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已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释:放弃。
B.而文采表于后世表:显露。
C.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推:推许。
D.方其寓形于一醉也寓:寄托。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韩忠献公是北宋名臣,辅佐了三位帝王,能文能武,功勋卓著,受到世人的赞誉。
C.韩忠献公羡慕白乐天,以白乐天自况,表达向往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的情怀。
D.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韩忠献公就是这样一位难得的君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
译文:
(2)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译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扶天子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有删改)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吴会:吴国。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利南海,东连吴会尽:完全
B.信义于四海著:闻名
C.使孙权,求援吴会身:亲自
D.大其军,乘胜克捷破:打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曹操比袁绍躬耕野,不求闻达
B.高祖因之成帝业益州既定,亮为军师将军
C.扶天子令诸侯刘琮举州委质,备失势众寡
D.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陈涉立为王,号为张楚
【小题3】将两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5分)
(2)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5分)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甲乙两文刻画的诸葛亮形象的异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