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6 03:56: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其上者,非也;为民上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②,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补不足。召大师③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畜君者,好君也。”
(节选自《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二)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注)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②转附、朝儛:均为古山名,在今山东。③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而其上者 非:非议B.畜君何 尤:怨恨
C.方命虐民 方命:违反天命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打开粮仓赈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乐以天下,忧天下/斧斤时入山林
B.为民上不与民同乐者/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有也/王道始也
D.今不然/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选文的晏子借夏谚“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来肯定君主外出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
C.选文中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主要措施就是对百姓进行教化。
D.选文恰到好处地陈述了孟子的“民本、仁政的政治主张,陈述的时候,由于运用了比喻、排比的手法。使得文章显得生动,观点易于接受。
【小题4】请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天理,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 踦:依靠。
B.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击。
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地 委:卸落。
D.臣以神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进技矣 ②依天理
B.①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②是以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C.①吾见其难     ②怵然戒,视为止
D.①方今时 ②臣刀十九年矣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的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所以游目骋怀B.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C.铁骑突出刀枪鸣D.悚然而听之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未尝不临文嗟悼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小题3】对本文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先记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起、人物、盛况和个人感受,由景生情,之后缘情入理,全文景、情、理统一。。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一句,意思时间过得很快,在短暂的人生中,人们应该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C.文章借对快乐年华易逝、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
D.本文语言典雅隽永,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和谐之美。
【小题4】联系第二段的内容分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人也远矣  出:超过
B.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C.或师焉,或焉  不:通“否”
D.士大夫之 族:一类
【小题2】与“师道不传也久矣”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惑不解B.彼童子
C.土大夫D.欲人无惑也难
【小题3】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D.而今安哉